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残疾人大学生教学对策研究

基于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残疾人大学生教学对策研究

作 者:笪 薇 (深圳广播大学 518001)

 注:本文为深圳市教育科学2017年度规划课题《残疾人大学生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研究》(ybfz1702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开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彻底改变残疾人的命运,实现社会公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结合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参加远程学习的残疾人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培养成年残疾学生的终身学习素养从“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开放思想、开展基于SPOC理念的混合教学”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终身学习素养;残疾人大学生;学习动机;开放;混合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终身学习这一概念是伴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普及和学习社会理论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相关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渐产生的,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了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终身学习的定义,其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这一概念传递了两层涵义,一是终身学习贯穿于人的一生,是一种生活方式;二是终身学习是一种素养,并强调其社会属性,即它的应用性,而且是创造性和愉快性的应用。显然,这不仅对健全人,对残疾学生更具有重要意义,终身学习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增强自信,提升生命质量。
二、相关研究概述
随着“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整体观的观念被大家所认同并接受,“终身学习素养”这一概念的内涵及构成维度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组织进行研究并日趋深入。赖丽珍(1998)、欧盟(2005&2006)、Stringher,C.(2006)、蔡佳旂(2006)、Ragauskas,L.(2009)、台湾终身学习专家吴明烈(2010)、Kirby,J.R.,Knapper,C.和Egnatoff,W.J.(2010)、杨帆、穆肃(2011)、马东明、郑勤华、陈丽(2012)、陈海明(2017)等都曾作过深入研究和精辟论述。其中,马东明、郑勤华、陈丽(2012)认为,“个体在生命全程中,应对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和挑战,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包括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非正式学习),持续性自主规划、控制、调节和评价自身学习过程,促进潜能发展、自我实现以衣社会融入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这个阐述更有助于理解残疾人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意义。综观各种研究成果,虽然描述及侧重点不一,但都强调了终身学习素养具有的几个重要特征:
1.素养涉及个体的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特别是毅力、动机等情感因素对终身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2.素养具备某种“工具”属性,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必备能力;
3.素养是可以也是必须经由教学等渠道培养的,同时,在个人动机等因素的刺激下,也可以提升素养; 
4.素养中的终身学习能力维度和信息素养维度是信息社会背景下两个重要的培养要素。
三、基于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残疾人大学生教学对策
在对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设在全国各地教学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培养终身学习素养。
1.激发学习动机——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逻辑起点
在2013年10月举办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首次发布了由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调查完成的《北京市成人“终身学习素养”研究报告》。此次调查共发放网络和纸质问卷43631份,回收问卷31746份,有效样本20237份。使用的终身学习素养的调查指标包括学习准备、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管理、自我认知和规划、学习方法和社会性等五方面。调查显示,真正影响个人学习时间的并非外在环境,而是自身学习意愿。课题组对残疾人学生的调查结果也与这一判断吻合。因此,作为一名面向残疾人大学生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引发成人残疾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并强化、维系其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对人们的活动具有发动的功能,如果人们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内驱力,从而成为支配行为、寻求满足的力量。学习亦是如此。
作为教师,要让学生爱上学习,首先就要结合学生和课程的特点,不仅要让其对自己所教的课程感兴趣,更要让其意识到学习将给其带来的远高于书本知识的作用,进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内心深处爱上学习、渴望学习。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我国终身教育领域涉入较晚,尚未能形成全民共识的氛围,因此,教师不能仅着眼于所教课程的知识性灌输,而是首先要考虑,如何让残疾人大学生熟知并强化对终身学习的认识,以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让其知道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获得终身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有创造地应用它们。另一方面,考虑到成年残疾学生具有实践经验感受的社会属性,在具体教学过程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讲解,要着眼于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强化、维系残疾人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其能够根据个人学习需求、能力和具体情况,自觉地找寻学习资源、采取合适的学习策略并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2.树立开放思想——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理念依赖 
开放教学具有生成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点,只有在这种开放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判断的能力,并且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正是当前被广为认可的关联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观点。因此,基于开放理念的残疾人大学生教学应体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环境的开放和教学评价的开放。
(1)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师首先应摒弃传统的就知识论知识的思想,除了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2)教学内容的开放。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从书本知识向社会和生活实践的延伸,要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建构知识,注重发挥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并重视学生利用知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3)教学环境的开放。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固然有其优点,但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尤其对成年残疾学生而言,利用网络学习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作为老师,要充分发挥面授和网上教学的优势,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提升学识和能力。同时,创造条件在工作场所边实践边学习,也是一种符合成年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目的的重要手段。
 (4)教学评价的开放。一方面,在评价内容上,不能仅以分数论英雄,还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终身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终身学习能力是否提高;在评价形式上,不能只是单向地老师评价学生,更应该增加些学生之间互评的因素并配合相应交流的环节。因为交流、质疑的过程本身这是一个对问题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同时,交流还有助于残疾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利于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深入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3.基于SPOC理念的混合教学——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重要路径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私人在线课程,是指将MOOC本地化为供在校学生学习的课程模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成功实践表明,SPOC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呈现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课堂面授方式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行的成人学历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是各个高校办的网校,还是一个重要的阵地就是国家开放大学(原来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开放教育。虽然这些学校开发的大量网络课程没有面向社会公开,但与MOOC的教学原理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SPOC的成功运作经验,针对参加远程学习的残疾人大学生设计一种“面授-网上一体化混合教学模式”。
这里的面授-网上一体化混合教学,不是单纯在形式上的面授与网上教学的混合,而是指在基于终身学习素养培养的前提考量下,将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与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网上教学(包括,但不限于各校的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机整合,它有别于传统的混合教学方式。在形式上,它虽是课堂学习与网上学习这两种不同学习环境的混合,是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混合;但在实质上,面授-网上一体化混合教学则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关联主义等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也是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混合,它是在研究学习者特征、课程特点及学习者需求的前提下,合理设计面授及网上一体化教学内容,形成以面授教学引导网上学习、以网上学习提升面授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及深度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面授过程还是网上教学过程,对残疾人大学生的情感引导及投入是极其重要的内容;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授教学也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面对面的教学,而是一种泛义上的,即可以是实时在线面授课堂(一地开展面授的同时,同步实时直播,同时配备助教在网上实时回答远程学生的疑问),这对于行动不便及少数民族偏远地区,路途遥远甚至师资力量也缺乏的残疾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面授-网上一体化混合教学设计示意图
 
面授-网上一体化混合教学设计的思路如上图所示。如此设计和运作,可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促进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直观深入地学习到了如何进行学习准备、如何进行自身学习过程管理、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等具体的终身学习能力,进而为全面提升个体的终身学习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终身学习素养研究报告:硕士学习时间难抵高中生  北京日报   2013-10-22
[2]蔡佳旂.终身学习素养指标建构之研究[R].台湾:国立中正大学成人及继续教育学系,2006:31.
[3]吴明烈,李蔼慈,赖弘基.我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困境与因应策略[J].台湾教育,2010,(666):13-25.
[4]赖丽珍.终身学习所需关键能力之分析[A].中华民国终身学习年国际终身学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151-172.
[5]郑勤华,马东明,陈丽.成人“终身学习素养”理论模型和评价维度的建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2):3-11
[6]Kirby, J.R., Knapper, C. & Egnatoff, W.J.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lifelong learn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Education, 2010,27(3):291-302.
作者简介
笪薇,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残疾人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