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中南民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亲历式创业'在创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YX16035)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大学生创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但是,相对于国外活跃的创业氛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还较低,许多大学生没有创业意向或有创业意向但是并不开展创业活动。本文聚焦于大学生创业意向形成的内外影响因素,并对如何通过“亲历式”的体验学习提高创业意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创业意向; 影响因素; “亲历式”创业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has go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foreign active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our students' self employment rate is low. Many college students do not hav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r hav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but do not carry out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rough the "experience-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xperience-based" entrepreneurship
一、引言
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对大学生创业从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与保障。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更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劲的保障。同时在校园内,大量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活动也在积极开展。以2014年为例,全国各高校共设立创业基金23亿元,建设创业孵化和实践基地3000余个,举办创业培训,讲座等活动273余场,参与学生400多万人次。
在这样的一个“政府促进创业,市场驱动创业,学校助推创业,社会扶持创业”的背景下,相比于国外活跃的创业氛围,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比重却并不理想。据国内知名招聘网站日前发布的年度盘点指数,全国大学生在毕业选择中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仅为5%,且平均成功率仅占这5%中的3%。
基于这一社会现实,本文将从大学生自身以及外界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学校、社会、政府有效引导大学生创业,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关键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
Ardichvili等从机会识别与影响因素角度考察创业机会的开发、利用过程。有许多研究者注重探讨企业家的创业倾向与经济环境的依存关系。Lnvak和 Maule认为环境对创业以及企业家对环境的知觉都非常重要[1]。这里所说的环境条件主要有风险资本、营销市场、公共政策。Bogood提出潜在影响企业家行为的创业环境, 包括家庭和支持系统、财政资源、雇员、顾客、供应商、地方社区、政府机构和文化、政治及经济环境。已有研究说明环境对企业家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 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影响企业家成长因素的实证分析需要从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构建企业家成长的影响因素框架[2]。
根据以上分析,在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中,本文主要从政策环境和经济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政策环境看,国家为鼓励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从方方面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支持与保障。在政府发布的针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中,包括:大学毕业生做个体户一年免五项收费;大学生自主创业免费存档2年;只需凭借身份证及大学学生证即可创办企业;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以及部分税费减免;低息贷款;“彩虹工程”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扶持大学生创业带头人等等。在这样的有力的政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从经济环境看,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显著,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货预期逐渐显现。这样的国内经济形势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应该理性面对,积极准备。
(二)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创业特质
何志聪(2004)在其论文中探讨了创业动机的机会成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同时探讨了创业动机与公司绩效的关系,认为创业者特质包括三方面:成就需要、内控制源、自我效能[3]。范巍,王重鸣(2005)研究表明,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有助于提高他对创业成功的信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具有高创业意向[4]。唐靖,姜彦福(2007)研究表明,当个体对有关创业的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具有高创业意向[5]。
Luthje &franke(2003)将工科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风险承担、内控制源、创业态度以及支持性和阻碍性的外部环境来研究对创业倾向的影响[6]。Chye等(2006)通过对香港100名MBA学生的调查,试图通过成就需要、内控制源、冒险倾向、不确定性容忍、自信和创新等6个心理特征来区分有无创业倾向的学生,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中,冒险倾向、创新和不确定容忍对创业倾向有显著影响,成就需要和内控制源并没有显著影响[7]。
根据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成就需要、内控倾向、机会认知、创新思维、风险承担、领导能力六个方面是衡量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维度。
(三)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
基于上文分析,在众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外部因素中,可以从以下两点分析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外部影响机制:
第一,资金。资金风险在创业初期会一直伴随在创业者的左右[8]。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创办企业是创业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只能是一纸空谈。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
第二,政策。我国政府出台有关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
而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内在因素,主要有创业经验、个人理想与创业素质。其中创业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成就需要、内控倾向、机会认知、创新思维、风险承担、领导能力六个方面。
三、通过“亲历式”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
“亲历式创业”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创业教育模式,即通过将现实世界中的创业经验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要求学生在创业项目的推进中逐渐掌握创业相关的知识,增强创业素质与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相比,“亲历式创业”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启动和实施创业项目,通过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应对和解决创业困难,提高机会识别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创业素质。
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外部影响因素看,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创业,但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政策的辐射广度以及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只是知道有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但是并不知道具体政策的针对性和应用范围。
通过深入到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了解哪些政策能够为创业进程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了解创业支持政策并合理获益的能力。如在决定大学生有无创业意向的关键因素中,资金支持一直是关注的重点。通过组建创业团队实践一个创业项目,大学生可以清晰了解如何从目前的创业支持政策中得到创业经费资助。
从大学生影响的内部因素看,提高创业素质一直是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调动学生创业积极性方面显得不足。在“亲历式”创业课程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组建跨学科的创业团队,通过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来强化创业素质。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跨学科的创业团队组建有利于形成综合性的创业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出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创业进程的推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充满不确定性,通过模拟这一进程,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灵活应对问题、承担风险的能动性,也激发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扩充自身社会网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实现成功创业的信心。第三,学习是主动的、问题导向的,有利于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创业问题的实践中,获得的创业体验更加真实,贴近现实创业情境。
四、小结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未来发展始终是社会首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对于大学生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带来的益处是显著的。因此,本文聚焦于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从内外两个方面探索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深层次因素,并基于创业实践性强的特征,提出“亲历式”的创业培养策略,强调通过体验式教学强化大学生创业意向,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这一结论对学校、社会、政府有效引导大学生创业,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Phan P.H., Wong P.K., Wang C. Antecedents to Entrepreneurship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 in Singapore: Beliefs, Attitudes and Background [J]. 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 2002, 10(2): 151-174.
[2] Krueger N., Carsrud A.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3, (5): 315-330.
[3] 何志聪.中小民营新创企业家创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04.
[4] 范巍, 王重鸣. 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 27(5): 1087-1090.
[5] 唐靖,姜彦福. 初生型创业者职业选择研究:基于自我效能的观点[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10): 180-185.
[6] Luthje C., Frank N. The making of an entrepreneur: testing 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mong engineering student at MIT[J]. R&D management, 2003, 33(2):135-147.
[7] Chye H. Testing hypotheses of entrepreneurial characteristics: A student of Hong Kong MBA students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6, 11(3):12-25.
[8] 王占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