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让预习成为奠定学生成功的基石

让预习成为奠定学生成功的基石

作 者:姚抒玉 (山东省荣成市青山小学 264300)

摘   要:预习,顾名思义,是学生在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预先学习。预习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吗?作为一名基层数学教师,我觉得:预习同样适用于“数学”学科。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明确的预习问题,激发学习兴趣,由浅入深,学生完全可以在讲授新课之前,初步感知重点难点,并找到自己的困惑,这样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从而让预习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使学生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关键词:预习;奠定学生成功的基石

正文
“预习”这个词对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在听课中,经常会听到语文老师说“我们昨晚已经预习了课文,今天……”,或者是请同学拿出课前搜集好的相关资料,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其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对于数学的预习我更有着自己的体会:数学同样需要预习,关键是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数学预习!以下就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设计鲜明的预习问题,明确重点难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预习就应有明确的目标。在语文预习中,老师一般会布置熟读课文,或者是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进行预习,格式固定,要求简单明了,学生易操作。但是数学预习则不能像语文那样,“预习某某单元的3个知识点”一句简单的话带过。让学生盲目的看书,没有侧重点,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所以数学老师要找出重点难点,设计好预习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在这里,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讲究。首先问题的设计难度适中,过于简单的内容学生预习起来没有劲头,太难会让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要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心理学上称好奇为直接兴趣,求胜则是儿童的天性。再者设计问题要明确,有鲜明的目的,切忌用概括的语言提问题,在“认识了解米、分米、厘米”这一环节,有的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认真预习这部分内容”。学生们便会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粗粗看一遍,只了解了个皮毛。而另一个老师则是这样布置这部分的预习知识,“你知道周围的物体都有多长吗?能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吗?你能分清哪些物体用米、分米、厘米做单位吗?”老师的要求明确,并且有了层次,学生预习起来便有了方向。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预习,对米、分米、厘米有了大致的认识,可以初步明白这节课知识的重、难点,并找到自己的困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也给了学生寻疑的机会。正如,一位四年级的同学在预习能被2、3、5整除的数时,在自己的整理本上提出这样的困惑:“能被2整除的数个位是0、2、4、6、8,能被5整除的数个位是0、5,为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看个位不行呢?”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等课堂交流的时候,每个人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知道的,集小溪汇成大河,查漏补缺,学生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知识,老师只需稍加点评强调即可。既节约了时间,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二、树立正确的预习目的,培养自学能力
如果说预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方法,学会老师没讲过的知识,那就是走入了“预习”的误区。预习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自学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方法的重要性,达尔文也说过:“最好的学习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学习”。在多年的数学教育中,我们常常教了学生十几年的数学知识,可学生们一旦进入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很多数学知识马上遗忘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和着眼点,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并使他们受益终生。好的习惯可以让人终身受益,而我们的预习,要达到的正是这样的目的,给孩子培养终身受益好习惯。
学会记录就是一个不错的习惯。在预习的整理本上可以记录自己困惑的地方,也可以记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找出重点的词或句子,并说明理由。比如,三年级下册的“十进制计数法”,一名学生这样写道:重点词“相邻”,理由是计数单位之间只有相邻的才是十进制计数法。四年级下册“方程”中,一名学生点出“等式”是关键。而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未知数”和“等式”都是关键词……学生在探索中成长,在合作中提升。
在讲授三角形面积 “底×高÷2”时,课前让学生动手操作试试看能不能用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从而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等到真正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操作上台讲解,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跃跃欲试,重难点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整节课的气氛相当活跃,学生们也很有心得。
三、提升已有的预习水平,善用科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总是尽一切努力使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诱发学生的学生的预习兴趣。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从而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地认真预习。
如二年级上册的对乘法口诀的认识,如果老师的预习任务这样布置“熟背六的乘法口诀”学生们的表情便是“哎,没意思,我早就会了”这说明老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并不了解。像这样常规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家长会利用平时的时间,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孩子。如果老师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预习要求“熟背六的乘法口诀,并利用六的乘法口诀出一些不同形式的习题,第二天课堂上,考考你的同桌。”这样,学生的兴趣便来了,不仅熟背六的乘法口诀,还会主动去查看知识点后面的练习,看看都有什么类型题,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出这样一份小题:
第一题、补充完整口诀
(  )六十八    五(   )三十   六六(     )
第二题、计算
2×6=       6×5=       6×6=
第三题,解决问题
莉莉每天吃3个苹果,6天吃了几个苹果?
通过这些练习不难看出,学生不仅能熟练背诵六的乘法口诀,还能灵活的运用六的乘法口诀。在第二天的考考同桌中,既做了考生,也做了改卷的老师。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对知识的巩固,远比老师一板一眼的讲,学生一问一答的听,效率要高得多。
另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未来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的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在学习新课前,我们可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举行一个小小的5分钟“知识竞赛”,使孩子们在竞赛、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在竞争中培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这样,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
总之,不论采取什么形式指导学生预习,都应让其行之有效,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作为重点。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认真进行数学预习,让学生学会预习,让学生储备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让预习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吧。真心希望我们的学生走出校园的大门时,收获的不仅仅是背囊里厚重的知识,而且能拥有点石成金的“金手指”。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05
[2]《教会正确的预习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范莲芳
[3]《小学数学课预习指导点滴谈》  黄爱华
[4]《数学教学应重视课前预习》  高洪亮,李秀华
[5]《重视课前预习 搞好数学教学》  张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