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均是作为语文识字教学的两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两者既有优点,也带有无可避免的缺陷。作为教育者的教师要做的首项事情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学习。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低学段学生而言,“集中识字”效率较高,易操作;可容易导致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学生学习创造性不强。“随文识字”则更适合中高学段的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随文识字”能够激发学生内在对于语文的兴趣,而且拓展性强,紧贴实际生活;可难于操作,或操作不当。综上所述,“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两者只有是否合适,而没有优劣之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识字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难看到新课程标准发生了质的改革。从过去单一的对知识的追求逐渐转变为对能力的提升。最显而易见的应该是课程目标的逐渐规范化和全面化:不再是单一的要求掌握知识,而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进行要求。另外学习的主体也从过去的模糊不清转变为明确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学习目标已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学生学会……”,这一主语的改变,充分地说明了如今教坛对教育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通过前人的各种尝试和实验,在当今教坛上较为通用的主要是“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集中识字”,顾名思义,就是把文段中要求会写会认的生字抽离出来,放在一起集中识字,先识字后学文。而“随文识字”则是相对于“集中识字”而言的,“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再由语句到特定的词,由词到生字的学习”。1
到底是“集中识字”优于“随文识字”,还是“随文识字”先于“集中识字”?众说纷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得出此问题的答案,笔者在接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做了一些实验。
案例一:
在十一月初,笔者在四年级课堂上对四(2)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实验。教学内容分别是同一单元的两篇邻近的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实验的时间分别是同一个星期的星期三和星期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采用的是集中识字,在第一课时中把生字“闯”“租”“振”等12个生字从课文中抽离出来单独识字,再认识带有生字的词语,最后读通句子。通过查字典、正音等方式进行识字教学活动。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则是采用随文识字,先让学生把带有生字词语的句子找出来,在大量朗读句子的基础上通过联系句子的内容理解生字词,在进行生字的组词联系,从而达到生字的识记效果。随后,再针对这两篇课文的生字进行生字读音、书写、运用方面的测试,发现四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随文识字”比“集中识字”效果要明显的好。
案例二:
在十一月中旬,笔者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对一(2)班的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同样是相邻的两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采取与案例一相同的实验步骤。最后发现,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集中识字”的效果比“随文识字”的效果要好。
根据上述的两个实验,不难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分析的理论。
首先是第一个案例。第一个案例中定量有两个,分别是同样的知识水平(同一个班以及接近的学习时间)、相同的学习难度(同一单元的两篇相连的课文的生字难度基本一样)。而定量则是教法的不相同——“集中识字”或“随文识字”。由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四年级的识字效果是“随文识字”相对较好。
而在“随文识字”的过程里,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其中,在识记生字的同时有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学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生字词后,学生不仅能够会读会认课文的生字词,而且还能够给课文的生字组词,用词语造句,甚至能够运用于作业乃至日常生活当中。
上述的案例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但若是没有知识基础的,结果是否又会一样?案例二告诉了我们答案。
案例二与案例一的操作过程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则是对象变成了基础较为薄弱的一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字词积累少,难以联系文段的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因此,在小学的低学段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集中识字”则成为了最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学习《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时,“生”“里”“果”皆是我们经常使用的典型的独体字,把这三个字放在一起可以互相比较,增强学生记忆生字的效果。而且与“随文识字”不一样的是,“集中识字”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放在“读”“认”“写”中,“随文识字”则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生字词语的运用当中。因此,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低学段的学生教学活动而言,“集中识字”更加符合低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
“集中识字”的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低学段的学生。它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1.“集中识字”符合低学段儿童的认知规律。“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滤读书……能识两千字,乃可读书。”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正确对待儿童的思维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把一个个的汉字孤立起来看 ,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各不相同,但如果把许许多多的汉字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它们在音、形、义三个方面都是有联系的。”3再者,对于没有基础的低学段的学生而言,先学会生字,再识记带生字的词语,再是读通句子(并非要求理解句子),最后练写生字。这个过程就是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生字。
2.“集中识字”主要过程是读、认、写,操作简便,教学活动程序清晰明了,易于教师进行调控。
“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有一定基础知识的中高学段的学生。它具有以下两个优点:
1.课堂生动有趣,精彩纷呈。“随文识字”是要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够实现,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吸引学生注意,通过大量的朗读以及口头交流进行生字词的识记。
2.“随文识字”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识字。简单的识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新课程标准,中高学段的学习目标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会读、会认、会写上,而是增加了会用。
辩证唯物主义提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上所述,在到底是“集中识字”还是“随文识字”的讨论上,作为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学习主体的学习情况,摸清规律,灵活运动恰当的识字方法。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可能地获取知识的教法,就是好教法。
参考文献
[1] 王敬玲:《浅谈小学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
[2] 牛秀红、刘铁夫: 《随文识字和集中识字的有机结合》[J].《吉林教育·教研》, 2014.22
[3] 王筠(清):《教童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