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音乐课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的必修学科。开设音乐课的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鉴赏能力,从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近几年来小学音乐课堂的表现方法和欣赏手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尝试,主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觉,从而更好的提高音乐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表现方法;欣赏手段
引言
音乐课在日常的教学中往往会被学生和老师甚至是学校和家长忽略,原因是它不是考试科目,但是,一个人的艺术修养要从小培养,真正需要的时候临时抱佛脚是没用的。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对上好小学音乐课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从中也感受到一些经验和体会,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
一、音乐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规律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一个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能力也是有强有弱,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从对外部的音响感知开始,还要有丰富的想像联想能力,这样才能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作品的意境,从而真正走进音乐世界。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过程。在逐步引导的过程中使小学生完成从低层次的直接感受到高层次情感、内涵欣赏的发展过程。具体操作要遵循从小曲目到大曲目、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音乐教学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取得成效。
二、音乐课的课型设计要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不同的见解
音乐课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单一的课型模式会让学生感到音乐课堂无异于其他科目,都是知识的累积,听、背、写,逐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有效感知、深入理解并增加音乐知识的吸收,需要以教学内容和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与小学生欣赏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型。比如,把同一题材的教学内容,组合成声乐、器乐的不同表现形式,还可以做成短小的音乐片让学生们参与其中,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音乐作品,领悟到作品的真谛。小学生还处于好动的年纪、他们善于发现更乐于表现,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听老师讲解或静静地感受音乐不如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去寻找和领悟。
三、正确处理音乐审美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教师更注重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 ,喜欢将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强塞给学生,让学生们认可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没有独立的想像空间,思维灵敏度降低,音乐本身的美学价值被完全埋没,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音乐课的特点是注重欣赏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对作品由感性到理性上的理解,这不是单纯由技能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聆听,逐渐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美妙的音乐是通过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变化而来的,这样,在感悟体验的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音乐知识的学习,又获得了审美的体验。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孩子们营造亲身体验的环境
音乐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最初的音乐欣赏到简单的音乐表演,再到音乐创作它们都可以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在实践中得来的知识才能真正经得起考验。尤其是在上欣赏课的时候,学生们更希望参与和表现,这才能展现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我们要尽可能多地为孩子们营造亲身体验的环境音乐教学活动。在学习《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操作的:学生进入教室之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一位妈妈给女儿讲故事的视频,妈妈柔声细雨,女儿凝神思索,画面温馨和谐。然后,我让所有同学都闭上眼睛,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的录音,回忆妈妈给自己讲故事的情景,音乐响起教室里除了娓娓道来的乐声安静异常,学生们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曲完毕,我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小组,将自己听妈妈讲故事的情景表演出来,在这个临时的舞台上,学生自己做导演,自己选演员,自己设计剧情,老师只是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与现场其他情况,随时调控着剧情。无拘无束的孩子们表现欲极强,课堂热闹而有秩序,学习也因此而生动有趣。
虽然这节课没有一板一眼的传授知识点,课堂也过于"热闹",学的特色也不浓厚,但课程设计本身还是比较成功的,我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满足孩子们表演欲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音乐是一个科目,还没上升到知识的高度,它仅仅是一种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给人愉悦的享受,和安静恬淡的感受,孩子们只有亲自进入这样的音乐活动中来,才有可能获得这样的体验,这里面需要悟性和教师的引导。这是学生参与获得而不是教条的传授过程,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何谈真正的音乐教学呢?
五、 营造创造性教学的空间,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说到底还是一门艺术,而且是集创作性、表演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艺术,所以它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有鲜明的创作意识,还得付诸独特的创造行为才够完美,音乐艺术的这一特点,比别的学科更具创新性,从而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优势,也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西洋管弦乐器组中的木管乐器组》一课,既有很强的欣赏价值又融入了知识性,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真是不容易。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我同样采用了多媒体电教手段:我将木管乐器组的乐器变成了葫芦兄弟,它们一个一个地出现在多媒体视频上介绍自己,它们一会儿说,一会儿"唱"甚至还能拥抱在一起"合唱",孩子们的眼睛和耳朵一点都不敢懈怠。虽然其中的一些语言是我根据各个乐器的特点而临时录制的,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反而课后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一见到我,就会模仿我的那些声音说出各种乐器的性能特点,可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力之大,我们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总之,小学音乐欣赏课,是培养孩子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最主要的战场,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创造力培养,更要关注音乐教学方式的创新,两者的有效结合才会营造出开发学生音乐潜能的空间和氛围。
参考文献
[1] 曾芳《中小学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庄村玫;《激发创新欲望,发掘学生创造性音乐思维》(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