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讨论

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讨论

作 者:董建国 (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盖村中学 277515)

摘   要:本文首先指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并点明阅读能力是解决诸多弊端的一个可行路径,进而对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讨论。
关键字:语文;教学;阅读;能力

  就目前的初中教育体制而言,对于语文阅读的能力训练明显有所缺失。到了初中阶段,众多新的课程出现,课业负担明显增加,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时间紧张问题凸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更加急于深入每一篇课文分析内容,进一步造成了学生综合能力失调的问题。
  一、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初中语文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一点单纯从课本内容含量就可以看出来。虽然初中教学时间从每天6学时增加到了8学时,但是课程安排内容密度却明显增加。基于这种情况,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够在每个学期将所有的教学内容安排完,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加紧教学节奏的措施。而相应的教学问题也因此层出不穷。
  1.教学扩容,教学活动主次不分。
  在初中的课本中,有很多都是选学内容,而教师为了让学生尽量多的接触知识,因此常常不分主次,将所有的内容都加以分析。这样虽然会加深选学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但是也削弱了必学内容的深入程度。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明确主次。对于必学内容深入分析,对于选学内容,阅读则是必要的学习手段。在阅读的基础上,点明主题以及一些值得注意的知识点和必要作品背景,就完全可以达到学习的目的。
  2.割裂整体,失去语言作品美感。
  语文教学大纲以及课本内容的安排,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汉语,更重要的是要从起内容和思想上对学生形成影响,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人格以及坚强的意志,以及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意识。但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进入初中以后的教学方式,明显倾向于对于文学作品细节的发掘。很多教师多过于关注教学内容的细节问题,对于文章结构、句式语义,甚至通假字等方面都过于重视。
  虽然对于文言文,需要对细节以足够的注意,常常要达到“咬文嚼字”的地步,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写作脉络。但是这样过于专注细节的教学方法,也使得文学作品在学生眼中变得支离破碎,完全失去了整体的美感,更无从谈思想的获取和认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从局部细节抽离出来,将自身的意识放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而对于教学的把握,则应当更多注重整体文章脉络的把握,这一方面,阅读依然是必要的学习工具。只有在对必要字词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全文进行通读,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整体思想和架构,也只有如此,语文课程的真正意义才能得以发挥。
  3.深究语义,忽略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培养一种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虽然目前教学中仍然设有作文环节,在考试中也对作文极为重视,但是充斥于其中的更多是一些作文技巧的说明。作文,目前作为语文教学的必要构成,早已经失去其本身意义,名存实亡。
  面对这种现象,要进一步明确作文的教育目标。作文是要笔述心想,是要用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而不是单纯使用一种固定的形式借以获取高分。而作文这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有赖于阅读能力的训练。只有阅读,才能从一个更高的层面领会作品的魅力,也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思想脉络。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讨论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环节。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给予他们更多课堂上的时间,也不是要设定更多的朗诵环节,而是要发展出一种阅读的习惯。
  在很多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告诉的地位。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定理定律,教师告诉学生对与错,教师告诉学生段落的划分,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样的作文能拿到高分……学生因此失去了很多阅读的机会。虽然有的时候课本上写的比教师讲得还要清楚,教师也还是会重新复述一遍。正对这种情况,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改变教师独角戏,从阅读出发引出讨论。
  语文课堂,教师常常一言独占,一来是因为繁重的教学内容和已然形成的教学习惯,二来则是因为学生对于课文没有经过阅读,因此难以形成一个大概的思路。这就需要学生自主预习,对文章进行阅读。针对并不充裕的课堂时间,可以从自习课中划分出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阅读,借以加深对于文章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出各自不同的思想,并引发讨论。
  2.阅读帮助形成美感,朗读必不可少。
  虽然进入中学,朗读的成分已经被逐渐削弱,但是朗读的左右却不能被忽视。鼓励学生朗读,能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形成总体的思路脉络。对于一些重要的章节,有必要挑出学生代表进行朗读。朗读对于体会文章整体思路,以及文字节奏美感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语言能力的形成,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3.深入思想,品位内涵。
  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形成一种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并产生共鸣,而不仅仅在于文字表面或者句式构成上的分析。因此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手段推进阅读效果。可以使用通读帮助掌握整体脉络,也可以节选精度帮助了解语言美感,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从多层面帮助体会文章思路。
  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