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学的学生大多数不喜欢写作文,只要老师一出作文题,他们就搔头、咬笔、皱眉。一上作文课,大都唉声叹气,如上虎山。对此,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构思,培养思维能力,开拓写作思路呢?
一、 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在写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创设各种诱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情境。有些学生并非没有积累储备,而是缺乏一个契机,其储备的闸门禁闭着。那么,教师可用一些提问、提示或解说,为学生创造一个契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兴奋的状态,进而进行引导。教师进行写作指导的作用在于“领进门”,因此,讲解不宜太多,不可太实,要做到引而不发,启而独发。
“引”,就是要遵循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指出一个大体方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指导学生写《生活中的一件趣事》。题目一出,肯定有些同学会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教师可做简单提示:周末看电视、课余下棋、郊外野炊、中秋赏月等,不都是有趣的事情吗?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便活跃了,他们自然会想到钓鱼、球赛、游泳、游戏等生活中的许多趣事。
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下棋也能写作文吗?有什么思想性呢?教师无须正面回答,可继续提示:某同学跟他父亲下棋,双方不仅斗智,而且几败不馁,屡败屡战,这不是很有积极意义吗?写这样的趣事怎能说没有思想性呢?
最后教师小结:不同思想素质的人有不同的趣味,有高级、低级之分。我们写作文要怎样反映健康的感情和高雅的志趣呢?同学们自己去思考。
这样,教师按照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发展规律,在学生的脑海里激发起思维的涟漪,一步步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发散思维,搜集素材
搜集材料时,要像“奸商”,贪得无厌,多多益善;而发散思维,发挥联想和想像,正是搜集素材的好方法。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即通过抓住联系点,以点连线,以线组面,广泛联系旧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践,从正面到反面、外部到内部,并且联系许多感性的、形象的东西,形成新的网络。它其实就是一个发散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尽量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接近点,或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大量地搜集材料,为学生作文思路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以“草”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学生面对最熟悉、最平凡的草,觉得没什么可写,不怎么好写。这是,教师可点拨:贺铸在《青玉案》一词中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通过烟草连天,遍地都是,喻己愁之多之大。
像这样的诗句,你们还学过或听说过哪些呢?于是学生会很容易联想到:
1、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 独木不成林,根草不成春。
4、 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5、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6、 天阶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7、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8、 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通过这些识记性的回忆,让学生体会到小草的不简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提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小草,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学生便会进一步联想:
1、 石缝里的草:我很少,可我很坚强;向充满阳光的空间发展,是我不懈的追求。
2、 山巅上的草:不是我高,是山高,要学会外借力,助己成功。
3、 绿茵场上的草:齐心协力,忍受痛苦,换取更多畅快的欢呼。
4、 菜地的草:同样的绿意,却不受欢迎,只因为生命的力量用错了地方。
5、 高速公路旁的草:心心相连,手手相牵,去迎战风雨流水,坚决保护好路基。
……
对于草的自由联想,还有很多。如果在作文前,能有意识地进行一番发散式自由联想,让联想之车自由驰骋,这样相关材料便会纷至沓来,作文的素材便会像滚动的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三、集思广益,博收约取
拥有较丰富的素材后,就要根据作文的目的与主题,对材料进行类比归纳,集中思维,锁定中心,从而帮助学生从众多的材料中理出头绪,形成思路。
茅盾说过:“(材料)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药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通过类比归纳,锁定中心,从而对材料加以挑选和组织,决定保留哪些,淘汰哪些。
如前面所述的,以“草”为话题的作文,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可点拨:苏东坡有诗云:“若云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云弦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文章和琴声一样,是在情与景的交汇、心灵与自然地碰撞中产生的,是“心”与外物的融合,只有赋予外物以感情,才能物我两忘,和谐统一。
如果要表现“我很少,可我很坚强”的主题,则可选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石缝里的草”等材料;如果要表现“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则可选取“独木不成林,根草不成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绿茵场上的草”,“高速公路旁的草”等材料。
通过这样的集中思维,分类归纳,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文章的雏形,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从而杜绝“搔头”、“咬笔”、“皱眉”等现象,达到开拓思路的目的。
当然,学生写作思路的开拓与学生本身的素质也是分不开的。在研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时,既要要求他们有较广博的知识,还要要求他们勤于动脑、动手,不断提高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能力,所以要时时鼓励他们:多读书、多体验、多思考、多写作、多修改、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