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新课程标准,激发历史课堂教学,立足于教师“导”的艺术----导趣、导看、导评。执教者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
关键词:导趣;导看;导评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关系来确定的。”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又如何落实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又如何在教师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欲望,笔者以下见解,与同仁共勉。
一、“导趣”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以书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变强迫、灌输式教学方式,真正建立以人为本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双向的“知识对流”,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漠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关注学生学习的情趣需要,老师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不能形成“知识对流”,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反感,对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确立启发、诱导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学会关注、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真诚地作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老师的欣赏、鼓励和帮助,给学生以“我能行”的信心,从而点燃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奋发进取的精神和旺盛的表现力、创造力。
导趣,即通过我们历史教师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们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的学习,使得师生教与学和谐同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导看”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必备条件。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在自然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开放课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特别是一些历史纪念馆,应该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通过观察,从而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从而唤醒学生的第三只眼睛,也就是让他们发现和感知历史,感知生活。
三、“导评”
德国教育家第惠斯多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自信心来自教师和同学的鼓励性评价。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鼓励性评价的作用,不断地激活学生发展的细胞,挖掘其发展的潜能,推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协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