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 者:廖 燕 (中共攀枝花市仁和区委党校,四川 攀枝花 61706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和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途径。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新时代新征程,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其生机活力,为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牢深厚文化根基、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汇聚的智慧结晶,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经岁月更迭、风雨洗礼,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不断丰富、不断提升,形成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本根、与时俱进、继承创新,始终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塑造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形成了中华民族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赋予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建设者和提升者,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缔造了红船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谱系,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的精神伟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只有想明白了、想对了、回答好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才是找到了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根”和“魂”,才能坚定不移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古往今来,一些曾经创造了辉煌文明的国家、民族,终究因摒弃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丢掉了自己的文化根本、迷失了来路和方向,最终走向了没落,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动力之源、力量之源和信心之源,无论是抵御外辱、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无论是抗震救灾、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力量,联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团结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风雨同舟、守望相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斗的民族品格,铸造了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古“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与西方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纽带,沿着这个通道,中华民族与沿线国家和民族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结下了深厚历史渊源,打下了坚实人文基础,为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这个纽带,中、西方开始了古代文明交流和碰撞,印度的佛教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等相继传入中国,被中华文化不断转化和吸收并融合于中华文化中,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文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等开始向世界传播,深深影响着世界文明进程,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坚实根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科技技术,试图透过文化霸权冲击中国文化,特别是一些国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搞思想意识渗透、文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广泛的包容性、开放性、融合性, 凭借其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使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多元格局下再次站稳脚跟。今天,中国年、中国节、孔子学院等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走向世界,为世界文化多样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
二、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路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十四节气的视觉盛宴,再次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要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文化学懂弄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善于取其精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不断增强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强化文化认同。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召力和凝聚力,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决摈弃“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思想,坚决抵制“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坚持古为今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契合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养文艺创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实施传统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等,彰显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风范。融入生产生活,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实施中华节庆礼仪服装服饰计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传统体育,培育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守正出新,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是指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针。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当今世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文化交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充分运用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体育活动等,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四)坚持利用与保护并重,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抢救保护濒危文物,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加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高度上,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推动中华民族最优质的文化基因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