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堂上往往不乏精彩的个别读、齐读、分男女生读和师生接读等朗读方式,这些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阅读教学多姿多彩、有声有色。而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将“朗读”作为一项培养学生能力的任务,要求教师对学生加强训练并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可见朗读是何等的重要。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析不同的朗读形式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读”范“读”,感染学生
前者的“读”指的是教师的泛读,后者的“读”指的是学生的读。简言之,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通过教师的泛读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是有局限性的,他们的朗读当然也不能完全到位。这时,如果教师能精心准备,深入地体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后为学生泛读,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朗读的榜样,学生会模仿教师的朗读语气、语调、表情、手势等,跟随教师的轻重缓急,入情入境。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朗读《小稻秧脱险记》,小朋友们听了没有手舞足蹈;读《桂林山水》,学生听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便认为泛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可见,教师只有准确地、深情并茂地泛读才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
二、师生接读,引导学生
所谓师生接读,就是指教师把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这种训练形式适合于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由于低年级学生初学朗读,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感,朗读时往往是一字一顿地读,或者唱读,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因此,利用接读法半扶半放指导朗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感知基本句式的结构特点和正确读法,同时,对学生准确地理解句子,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帮助作用。例如,教学《荷叶圆圆》,我读“荷叶是——”,学生读“——我的摇篮”;我读“——小水珠”,学生读“——躺在荷叶上”;我读“眨着——”,学生读:“——亮晶晶的眼睛”……通过这样的朗读,孩子们产生了与老师合作的欲望,并且知道根据我提示的语气语调读出后半句。这样的朗读能使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发生改变。
三、情境“诱”读,感悟文本
这里的情境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片、实物、视频等真实生动的载体,创设朗读的情境和氛围,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引发共鸣。由于小学生,特别的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比较差,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弱,枯燥单调的课堂会使他们难以集中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情境。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利用音乐、图片、实物、视频等方法创设必要的情境,能很快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以便学生移情入境。例如,在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当时战斗场面的词语,并有感情低读一读。学生找对了词语,可是读起来似乎平淡无味。这时,我相机出示了一段战斗视频,同学们被带进了战火纷飞的情境中,深刻感受到了“硝烟滚滚”、“弹片纷飞”、敌机在“上空吼叫”、炮弹在“周围爆炸”、小庙的“布帘烧着”等场景,在读时感情十分丰富。
四、以“演”促“读”,感知体验
这里的“演”指的是“表演”,即利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表演式朗读分为两种:一是分角色朗读。即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学生走进课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展现出来,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得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准备了许多春天景物的头饰,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语句,此时,学生已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个个都读得入情入境。二是动作表演式朗读。在教学《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裰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下截,把腰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为了加深对这一段的理解,在朗读这一段时,我安排让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在做做读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体会到了鲁智深的力大无比。
总之,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语文课堂离不开朗读。在“悦耳动听”的朗读声中,阅读教学会得到行之有效的帮助。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各种朗读指导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