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源头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在教学方法上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课堂中的激趣方法。
一、教法学法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又是活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二、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需求,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开拓性的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以触及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拨动他们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7课《背影》一文,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文章为什么不刻画父亲的正面形象而写“背影”呢?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呢?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过铁道买橘子”时的细节呢?课文几处写了父亲的“背影”?“背影”在行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如果让你写父亲的“背影”,你如何构思呢?这样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学习情绪就会高涨,思绪也就随之而“活”了起来。
三、拨学习思路,培养学生想像力
教师要指导学生突破课文情景,把思维的领域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想像力。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下册第1课)一文,为我们再现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使我们同鲁迅先生一样,体味到了其中无限的乐趣。那么,倘若我们走出“短短的泥墙根”一带,还会有哪些充满情趣的事或物在等着我们呢?我们可以以“百草园趣事续闻”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纵情想像和大胆想像,创造出更为奇妙而有趣的情景来。
四、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语文教学仍然是教师起“主导”作用,“讲课”仍然是老师讲。
我们不妨用“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吧。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叫着“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叫着“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于漪老师曾说:“‘睛’乃关键之笔,传神之笔,‘点’与不‘点’,迥然不同。点睛之龙,破壁而去,乘云上天;不点睛者仍留于壁,其中显然有真假之分,死活之别。这一‘点’,点出了要旨,赋予了生命,起了质的变化;这一‘点’,笔力千钧,工夫深厚。画龙须这关键的一笔,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我对于漪的话深有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关键地方加以点拨,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师生一道在“画龙”上下工夫,在“点睛”上花大力。
五、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文艺理论对语言有三个要求,这就是“准确、鲜明、生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诗句是美的,主要因为它的抒情爱憎鲜明,对比强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诗句也很美,主要是因为它的描绘形象而生动。以实用为目的的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熟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
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有词素分析法、实验演示揣摩法,还有情境体验法、影视场面回味法、不同文体比较法等等。笔者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曾经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下列文字选自课文,请把带点的词更换成别的比较合适的词,并试作比较:①……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②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③把红铜片圈起来……”全班同学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帖更到位的词——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苏轼曾经说过,为文“须求物之妙”,要“了然于心”已非易事,“而况了然于口与手者乎”?在上述练习中,同学们似乎才发现,原来这“平淡”之中包含着不平淡的功力,他们对说明文语言的妙趣有了新的认识。——笔者把此称为“挖词重填法”。“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重视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于今天方兴未艾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而言,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