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互动式”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丁鑫溢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与相辅相成的过程。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小学课堂教学对素质教育各项举措的贯彻落实,全面促进互动式小学课堂已经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现阶段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缺失、学生的被动型数学知识学习习惯较为突出的教学境域中,通过增强数学课堂的互动性,来调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效果就变得十分必要。本文集中探讨了互动式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式”;构建方法

引言
互动式课堂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内在要求而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课堂,旨在通过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达到强化师生、生生以及生本之间的互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
 现代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教育氛围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教师的知识讲授和经验分享对思维能力尚不健全的小学生具有直接影响力,因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和协同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同时,这种教学理念作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因而,必须彻底革新教学理念,构建互动式、高效性和人性化的小学数学课堂,以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变革教学理念,营造平等对话氛围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在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学生所接受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教育带有强烈的强制灌输属性。但本质上来讲,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才应当成为互动式小学数学课堂构建的重要方向。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对教师讲授的过度依赖,导致学生缺少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这种失衡的师生关系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氛围僵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构建互动式小学数学课堂,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身份,由一个处于强势的主导者转变为一个理论知识的分享者和探究活动的引导者,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学习状态参与到互动性教学活动中,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比如在《认识钟表》内容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可能是直接告诉学生时针、分针和秒针的区别,然后通过训练让学生会通过钟表认识时间。而在互动式课堂中,教师就可以首先向学生提问——孩子们知道我们每天几天上课、几点下课吗?而后再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么我们上下课的时间,在钟表上怎么表示呢?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引导过程,学生的学习激情可以得到充分调动,同时,在这个问答过程中,教师的强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弱化,会给学生一种和朋友对话的轻松感,从而提高师生的互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创建信息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而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创建与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征和年龄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内在要求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来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以此促使学生形成对理论知识的直观理解。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给多媒体教学设施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教育新课标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通过创建信息化课堂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主流的发展趋势。
相较于中小学生具有生活经验不足、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为幼稚的年龄特征,因而在很多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而,就需要信息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同时,在信息化教学情境中,学生们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互动,从而强化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以《圆》的内容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在开始讲课前制作教学课件,将生活中圆形的事物(如钟表、轮胎、转盘等)通过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课间上,让学生首先观察这些图片,总结出这些图片的共性——都是圆形。而后进一步开展深层次探究提问——为什么轮胎是圆形的,而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至此,数学课堂的互动性就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开展小组合作,唤起数学学习热情
新课标强调,互动式课堂的构建,要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作为重点,要以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地激发为基础,实现课堂效率提升的教学任务。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通常为固定人数或优等生+差等生的组合标准)进行分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学难点知识或数学问题的统一讨论和交流,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指出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有效性的优化方法。
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渗透到互动式小学数学课堂构建过程中,就是凸显和落实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生在互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不同思想的碰撞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实现以优带劣的教学效果,使优等生和劣等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互动讨论过程的指导,也有助于和谐向上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从而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比如《周长》的内容教学,在揭晓周长计算方法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不同图形的周长计算方式,如正方形等,这时候有学生就会说: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同,所以只要测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度,加四次就能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有的学生会说,可以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相加就是正方形的周长。整堂课将学生们的小组合作探讨贯穿始终,也就是使学生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学会克复杂图形简单化的计算方法,也提升了自身的数学学习自信,促进了互动式课堂的有序化和有效性。
结束语
总之,互动性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逻辑性和探究意识的重要关键。但是,作为数学课堂的建构者和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互动式小学数学课堂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而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有效策略的长久探究和广泛实践,更需要综合学校、社会、家庭、学生等多重教学要素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的和谐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曹晓平.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