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学科中富含着大量的德育和美育素材,这些素材的存在就决定了语文在强化学生认知、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审美方面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从理性的视角来思考,最大化开发和利用语文教材中得天独到的教育优势,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全面提升小学生的创造力应当成为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本味语文;U型理论;ABR艺术
U型理论倡导的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村施教的教学观。基于ABR艺术的本味语文有助于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美好愿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充分让学生的强势智能得到开发,扬长避短,强势更强,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提升的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拓展小学语文教材,提升学生情感能力
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能拓展学生的视域,增加情感体验的机会。情感能力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是语文特有的因素(如古诗词、情感散文等)而形成的必然发展趋势,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成果的获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将有效推动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多媒体教学,强化情感冲击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多媒体融入课堂教学是现阶段应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将一些抽象的文本内容以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性的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出来和对文本内容加以补充,从而对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情感冲击。
(二)引导观察,深挖文本情感内涵
小学生形成对社会万物和人际关系形成个人见解和整体认知的方式,除了成年人的教育和影响,最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自身的观察与思考。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记人描物、借物抒情等题材,对这些情感教育素材背后蕴含的情感内涵的深度挖掘,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引导,使学生在联系上下文内容的过程中,形成整体意识,从而获得更全面的情感认识和情感价值观念,启发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机会。
(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情境是教材文本发生的具体环境和情感环境,但在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能通过平面化的文字,并调用个人想象力去联想情境空间,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这种想象与联想往往是微观层面的感受,既不直接,更不深刻。因而需要情境创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激发。如《项链》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课件中展现玛蒂尔德美丽、虚荣、天真的视频,使学生对主人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更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渗透独立思维教育,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简单来讲就是,学生只具备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应用能力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而是应当通过学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与创造能力。而这也成为了我国语文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能够有效改善现阶段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动性和反思能力较为薄弱的境遇。
(一)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是指导学习进度、对比学习效果、明确学习差距的重要参照,语文学习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体现了学生语文认知能力的强弱。现阶段小学生普遍自制力较为薄弱,以合理的学习计划加以约束十分必要。同时,小学生对学习计划的作用及其内容等的认识并不明确,因而出现了很多敷衍应对的情况,因而教师需要在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计划的制定上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指导学生参与文本鉴赏活动
鉴赏活动是语文教学中十分普遍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古诗词思想情感、作者的创作风格以及其他文本深层内涵和艺术表现等内容的赏析,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中基础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分析表达内涵和情感内涵时,学生也会受到情感层面的触动,从而与作者共鸣,形成同等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精神、热爱自然的品格等,并将这种内在的精神财富逐渐外化为一种行动力。
(三)指导学生积极反思和归纳总结
反思和总结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甚至是实践活动之后都需要投入精力来完成的环节,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学会多个角度看待事物和个体的纵向思维。其中,反思环节主要是要学生对个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认识方面的回顾、思考和查漏补缺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懂得反思就会逐渐培养起谦逊的品格和自查、自省和自纠的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而归纳总结环节则是对反思环节所得成果的整理,这些总结成果都将成为学生修正自身的语文学习的重要参考。
三、开展语文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学生社会行为
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社会行为予以规范,主要就在于语文教材中的众多德育素材会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产生影响,而逐渐变得丰满和层次性的学生思维会将这些精神力量转化为一种行动力,也就是说以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而这种转化的完成就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献爱心”公益行、课外兴趣小组、郊游等,在积极参与这类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组织才能、助人为乐的意志品质等都将得到有效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是任何一种道德品质必备的心理成分。小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离不开良好的学校教育,其中尤以小学语文课程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行为等各个方面的熏陶影响最为深远。因而,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与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实现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和谐统一的效果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标,从而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和多样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升华,进而有效指导学生的良好实践。
参考文献
[1]田红.深度学习理论下的语文U型学习课堂——《渐》课例分析[J].求知导刊,2019(17):82-84.?
[2]李文娟.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本味回归[J].探索与发现,2014(03):22-23.
[3]王建江.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本味”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3(17):89.
[4]李玉茹.认知 情感 行为——也谈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整合[J].科技创业家,2011(1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