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
作 者:杜 威
(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江苏 扬州 225200)
大
中
小
摘 要:传统历史教学大多是让学生对各种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历史学习,效率一直不高,新时代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核心素养,在进行历史学习时也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现状;培养
前言
历史这一门学科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大量需要背诵的史实及错综复杂的时间线会让学生对其产生厌学心理,但其实如果掌握了有效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拥有历史思维能力,掌握历史核心素养,就会让我们的历史学习变得简单有趣。学习历史知识也是一个寻根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了解我们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了解我们五千年泱泱大国的丰厚底蕴,在了解中充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的培养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我国国情的政治认同感,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
(一)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我国国情的政治认同感
历史学习是追本溯源,了解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民族的传承和发扬,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联系史料,引导学生对于历史实证进行探究能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更为清晰透彻、全面立体的认知,历史与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了联系,通过对历史实证的探究和学习,能够对我国的政治方面充满更加理智全面的思考。
(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史料实证素养主要培养学生通过搜集真实可靠的历史材料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和判断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拥有丰富的史料实证探究经验,在面对历史材料时,拥有通过自主分析来判断材料是否属实的能力,史料实证素养的获得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学生通过长期不间断对大量史料的探究解读和分析来获得,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着大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学生在对史料进行探究时,能通过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来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还能在对史料的研读中有效掌握批判性思维,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对整个人类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辩证的思考,在对种种关系深入全面的思考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逐渐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同时在我们的历史材料中,蕴含着大量颂扬家国情怀的经典史实,学生在对这些材料的分析解读中,能够涌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得以有效增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现状
(一)教师缺乏对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视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教材篇幅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不注重培养学生对得出历史结论这一过程的探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习惯于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培养,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浅显的机械记忆阶段,一旦脱离了考试,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显得浅显脆弱,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其次由于历史教材篇幅有限,许多历史材料难以通过教材进行详细展现,在进行教材内容编写时,也只能尽量选取重要的历史结论,学生在进行历史教材学习时,不需要推敲和分析就能直观的接收到许多重要的历史结论,难以通过教材内容学习到更加全面详细的史料佐证方法,这就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教材来培养自身的质疑精神和逻辑推敲能力,教材内容对于史料实证展示的缺乏导致教师也对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缺乏重视,在日常教学时不注重将教学知识联系史料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缺乏史料实证探究的科学引导,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也难以形成。
(二)学生缺乏对史料实证的探究精神
由于教师自身对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不重视,导致学生也不具备史料实证探究意识,在对有关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时,缺乏对史料实证的探究精神。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推理性以及严密的论证实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历史的真相进行实事求是的探索,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判断分析,筛选出更加符合史实的信息,作为分析史实的依据,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对历史进行思考认知。
(三)当前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环境不佳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间断的对学生进行史料实证探究思想的渗透,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的有效形成。然而当前我们学校的教学环境对于史料实证教学并非十分友好,首先由于历史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数比例不高,其次由于相对于语数外这三门主课来说,历史的重要程度相对更低,这些情况导致当前的历史教学环境并不利于史料实证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在教学时依然强调如何在考试过程中获得高分,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史料实证教学环境,教师在平时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证思想的渗透,学生也因此对实证素养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课余时间也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历史材料探究,实证素养的获得需要依靠长期大量的经验累积,学生在平时缺乏有效的知识积累,史料实证素养也就难以得到有效培养。
三、有效培养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一)通过研读史料实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
历史过程无可逆转,对史料实证的探究式开启对历史认知的钥匙,通过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准确筛选有效的历史信息和材料,在对真假史料的辨别和判断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去伪存真的涵义,树立追求真相的精神,最后通过对筛选之后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整理和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自己对于历史客观全年的认知,在这一系列搜集整理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对我国国情及政治制度有着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同时也能在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中对我们国家的政治文化充满自信,有效树立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民族文化自信。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重就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研读史料实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对史料实证的研读来有效培养自身的批判思维。史料实证探究的过程就是对历史材料搜集、整理、分析、判断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去伪存真,通过对大量史料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学生就能够发现史料太少则导致分析过于片面,史料太多则容易产生各种自相矛盾的结论,学生通过经验的积累明白探究史料是一项非常具有主观性的行为,需要我们不断的对信息进行分辨和求索,进而有效形成批判性历史思维。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教师在讲述大变革-商鞅变法过程中,可结合历史材料商鞅法及太子,后被车裂的故事,以及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和《战国牛耕图》,请学生分小组进行分析讨论通过这些材料,对于商鞅变法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出商鞅不畏强权用于改革的精神,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学生在对史料的分析思考中,批判性思维得以有效形成。
(二)阅读材料联系史料,提升学生做题效率
在历史习题中,经常会出现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题型,这类题目占据试卷较大篇幅,学生在阅读材料时经常出现阅读效率低下,难以有效抓住中心观点等问题,导致学生做题效率低下。教师在平时的做题训练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将阅读材料联系史料进行分析的能力,通过联系史料,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的对阅读材料加以理解,进而准确把握材料中心观点,提升做题准确率。例如在学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在近两年的中考中,丝绸之路的知识已经被纳入重要的考察范围,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材料,结合教材知识进行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同学将教师搜集到的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通过对各种史料的学习与探究,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知识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在之后遇到类似的阅读材料题型,也就能有效提升做题效率。
(三)利用史料设计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由于现有教材对于史料实证方面的知识展现有限,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难以有效通过教材对学生探究史料加以有效引导,大多是敷衍了事,这种浮于表面的形式化引导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对于探究史料实证的兴趣,学生对史料实证素养缺乏正确的认知,就无法积极主动的对实证就行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有效的思考,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产生偏差,也无法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最终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于史料实证进行自主探究,利用提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途径之一。教师在进行历史教材知识讲解时,可以适时的利用史料设计提问,通过这一方法将史料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对于史料实证的探究能力也能有效得到提升。例如在学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唐朝的中外文化展开探究,教师可向学生讲述史料,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公元630年至634年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与留学僧。接着教师利用史料提问: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来华?日本遣唐使来华主要学习什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讲述以及提问,能过有效引导学生对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得以有效提升。
(四)丰富史料教学形式,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现状并不理想,教师对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缺乏正确认知,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实证素养重要性的认知,学生也因此对史料实证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为了改善这些现状,教师在进行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就要注重提升史料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史料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于史料实证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对史料实证展开积极探究,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例如在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宋代的都市场景视频,用大家熟知的东西巷引导学生畅谈里面的商业和文化繁华,进而引入新课教学。学生通过观看动态的视频能够形象直观的感受到宋代都市的商业繁华,对于新课学习充满兴趣,在之后对于宋代都市与文化的历史材料探究也能更加积极主动,对于宋代文化生活也能积极展开一系列的思考,在这一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也得以有效提升。
结语
史料实证素养对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重要注重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利用史料实证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做题效率,利用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展开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历史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言.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20,(31):143-144.
[2]王国欣.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20,(5):140-141.
[3]戴小杰.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38):117.
[4]谢日朝.初中历史课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J].求知导刊,2019,(11):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