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文阅读这种多文本阅读模式与近两年的高考题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有相同的能力要求,能促使学生增强深入阅读、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却因选材艰难、组织不易而备受冷落。本文就群文阅读的选材,结合教学实际、以教材为纲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材策略
2018年高考刚刚过去,逐年增加的阅读量再一次引起师生的关注。其中全国高考语文课标1卷的第(三)题继2017年后再次考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17年第(三)题采用图(表)、文结合的方式呈现,来源不同、视角不同的文字文本和经过处理的表格或补充、或对比地组合在一起,表述同一类事物;2018年第(三)题选用不同角度、不同体裁的纯文字文本的信息呈现同一件新闻事件及人物。
实用类文本阅读题由前几年的句段层次完整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转变为近两年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这是考纲要求的考生能“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也是符合时代需求的,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繁杂的、不断更新的信息,这些信息碎片需要我们具有整合信息并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何从非连续文本中筛选、整合、获取必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总结,这就显得迫切了。
传统语文课堂上老师重视课文精读、阅读方法指导的做法显然是不能适应高考的这一变化的。我们不仅需要精读品味,还需要博览群文。高中阶段开展“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多篇、多位作家、多角度、多主题的群文阅读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深入思考、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群文阅读是多篇文章组合在一起,通过阅读不同文章来提取观点,拓展思维。因此,高中“群文阅读”选文时,教师要根据教学所需,按照统一主题来选文,不能为了阅读而凑数。
一、以教材单元选文为基础,明确情感主题,开展课内群文阅读
高中生阅读课时间有限,在一堂课内要求学生能有目的地、快速地读四、五篇甚至七八篇文章。因此依据教材的单元选文来确定“群文阅读”课的选材,可以帮助老师们节约大量备课时间。以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为例,这是散文单元,选录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可以用“心”来立主题引导。一方荷塘、一缕月光、一场秋雨、一片绿色……都可以拨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通过主题阅读学会用心感受自然,把生活中细碎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一节课阅读筛选相关的语段、感受作品,课后补充选读《想北平》《听听那冷雨》,对比阅读,加深感悟,另安排两节课以感悟自然主题写作、化为己用。这样,学生对于散文的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分层次找中心思想上,而是能融会贯通,调动自身的情感,感悟多位作家的丰富的思想世界,学习借景抒情、以笔写心的写作手法。
二、重组教材选文,以文体阅读方法为主题,加强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的阅读目的性非常明确,不同文体需要不同的方法,关注点也不一样,例如:人物传记要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人物形象,新闻、通讯要概括某人某时在某地因某种原因做了某事出现了某种结果,访谈要了解访问者和访谈对象所讨论的中心问题。这就要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学会抓取文本中的有效信息。
以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为例,我们可以模仿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模式,结合教材,将不同主题、同一体裁的文章放到一节课上阅读,练习整理新闻的六要素,学习关注新闻的标题、导语,理清新闻的行文思路。这个单元选了两篇短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祖国、英国殖民统治结束的重要历史事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其他很多二战后的新闻一样报道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两篇新闻主题不一样,但是在写作手法上都各具特色,可以让学生同时思考新闻标题的特点、作用,新闻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等有关写作手法的问题。还可以加入《纪念刘和珍君》《包身工》一起阅读,思考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三、建立同一作家多个作品的群文阅读框架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需要学生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对多的信息,不仅要快读,还要深入思考。群文阅读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立体思维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著名作家的作品整理归纳成一类,构建一个精读深读的课题供学生探究。例如:高中阶段选录了苏轼的词、赋,测试练习中还涉及到苏轼的诗,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作品研究苏轼其人,包括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思想变化、他在文学方面的贡献等。提供的阅读目录包括:《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阅读时间为一周,要求合作完成一篇主题鲜明的小论文。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位作家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深入解读作者的人生、性格、思想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四、文言文分主题编组,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拓宽写作思路
高考试题文言文占比居高不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课本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书籍中的典范,用词规范、结构严谨,并且有大量的典故值得学生积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文言文教学中推行群文阅读,将同一主题的文章放在一起,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比较阅读中增加对文言知识的积累。
首先,要拓宽思路,把初、高中的文言文放在一起,用已学带动未学,用已知触通未知。其次,分组时要细化主题,文章数量过多易造成阅读困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必修1第二单元为例,教材选了《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这三篇,粗略一看,都是记叙类的,都写了著名的历史人物并塑造了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可以作为群文阅读的一种组题模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编组还是太宽泛了,且都是新接触的文章,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我们不妨细化主题,加入初中学过的文言文。譬如,将《邹忌讽齐王纳谏》和《烛之武退秦师》《陈情表》以“说话的技巧”主题编成一组,将《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学到的思考方式、评价角度等借用过来探究烛之武、李密的说话技巧的精妙之处。同样,还可以“求学”这个话题把《送东阳马生序》和高中的《劝学》《师说》组成一组,开展勤学上进的讨论;以学习议论文写作为目的,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高中的《过秦论》《六国论》放在一起比较阅读,学习议论的严密性。
做好群文阅读的选材工作,要注意几个问题:1,忌舍近求远,宜以教材为基础适当拓展。2,同一主题下选文数量不宜过多,同一主题,精选不同文本,或相近或相对,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深入探究一个主题。3,选文难易结合,选文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不可一味求难求深,要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4,主题多样化,选文主题大致可分为情感类、写法类、知识类等,要根据学生所需,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海东.《高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探究》.
[2]杜留涛、丁珍辉.《高中语文文言文“群文阅读”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