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对农村教学点的教学结构进行了创新,同时也对解决农村教学点的教学与教师发展问题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分析,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教学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点;课堂;深度融合;实施策略
1、引言
小学教育是构成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终身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学教育水平依旧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因此关注农村教学点教学不仅有利于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对城乡教育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农村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化技术对于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农村教育现状来看,由于地理位置、经费投入、师资配置等因素的限制,农村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依旧面临很大的挑战,在新时期以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的发展成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信息技术教学概述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课题。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优化教师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已经开始引发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思考。而农村教学点学生认识较少,配备齐所有学科的教师需要的成本过高,并不是十分现实。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提升是一种长期性的需求,需要制定有效且长期性的策略来确保教学点教学质量。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个性化的实践与指导,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教学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2.1教材主导地位的缺失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教学点课堂教学开始将多媒体课件当作主要的授课工具,在课件的设计与操作方面投入了精力较多,从而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解读。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教学环节的使用时间,例如教学内容的分享、交流与讨论等,教师主动使用教学的环节日趋递减,这些都是造成“教”与“学”失衡的重要因素,制约着教材价值的体现。
2.2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平台
当前农村教学点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政府投入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现代化基础设施匮乏,学生缺乏动手实践的平台。此外大部分农村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青年教师多是刚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中坚力量缺乏。这部分教师本身对现代化设备操作不熟练。目前农村学校的管理模式多以考试成绩为指标导致学生过早的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繁重的课业学习让小学生背负上了死记硬背大量客观知识的重任,几乎没有去动手实践的机会。
2.3借用多 自创少
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当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以及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完成教学内容,然而有些教师过渡依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往往多媒体技术唱独角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学内容,加之互动探究等环节的减少对教学的深刻性与精炼性造成了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取之不尽为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教师的知识教授的原创性与学生的学习的创新性也会受到影响。
3、信息技术与教学点课堂深度融合的实施策略
3.1拓宽农村教学点的资金投入渠道
资金保障是促进农村教学点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为了增加农村教育的投资渠道,政府可以积极的引进外资,利用捐助等手段拓展资金来源,完善配套设施,从客观上为信息技术与农村教学点课堂的融合提供支持与保障。各级领导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以及魄力,制定规划,不断落实,加强监督与检查,将其中的压力传导到基层中去。基层领导要带头学习信息技术等内容,积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去,同时深入教师办公室和教师内部,定期检查教师们的备课情况,确保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落实,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并给予纠正。
3.2选拔和培养一批种子教师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对于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也是培育优秀学生的关键要素。首先,政府应当有针对性的强化农村教师的培养,按照小学教师配备要求来培养优秀教师,鼓励公办学校优先录取在农村任职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教师,薪酬由财政负责,同时对于农村教学点任职的教师的待遇要给予一定的完善。此外对于农村教学点小学教师的准入门槛要给予一定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村教师的工资保障制度,让每一个农村教师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学习教育与培训,让更多的优秀人才能够积极投身于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中来。最后,培养一批种子教师应当积极创新工作手段,转变工作方法,不能够采取撒胡椒面似的培养形式,要在教师中选出一批责任心强技术专业能力高,并且有一定学科基础的专业教师作为种子教师进行深度培养,让他们提升理论修养熟练操作能力,逐渐成为学校中硬件会维修,软件能维护的技术骨干。
3.3创新教育方式,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农村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与收集能力,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传统的农村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形式陈旧缺乏活力,因此课堂氛围很难调动起来。新时期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协作小组的建立来将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以信息技术为专业或者是感兴趣的教师为核心,将老师组成若干个协作小组,互帮互学实现集体进步。此外还可以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学校可以组织学科内或者是学科之间的竞赛,看谁学的又快又好,激发教师的荣誉心与进取心,让老师们更好的去学习、探索、运用信息技术。
4、结语
总之,农村教学点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并将其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真正促进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7,38(10):88-92.
[2]冉茂清.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三种境界的分析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