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我们幼儿教师无疑是最辛勤的耕耘者、播种者之一。所以,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得进步, 都取得巨大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品德教育;一日常规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大区别是:不以固定的知识点为目标来设计教学,而是在孩子的一日常规活动中进行渗透,用环境、活动达到育人的目的。幼儿教育的的内容包括五大类: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大类中都要有品德教育的渗透。下面笔者就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的渗透作一简单的阐述。
一、品德教育在幼儿时期的作用
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品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因而忽视了儿童是非观念、基本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实表明,这些未成年人在幼儿时期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进入青少年时,早期没有形成是非观念的青少年,一方面表现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形成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出现了这些人自主性特别差,受其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出现了盲从而发生了违法行为。因此,预防青少年违法行为应从幼儿教育开始。
大部分人认为实施品德教育就是把德育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对人要有礼貌、要爱妈妈、要尊重别人等等。其实不然,孩子虽然掌握了德育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否已经内化为孩子内心的行为准则,才是教育目标的重点和关键。这可不是仅凭一个活动或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品德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和慢慢渗透。
二、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教育大多是通过教学活动展开,这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往往只在教学中注重技能的锻炼,忽视的品德方面的塑造。例如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仅仅关注对儿童音乐旋律、唱法的教学,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幼师忽略了很多品德教育的渗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德教育的质量。
2.游戏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一类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品德教育渗透的最佳途径。但是从调查来看,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成果。大多数游戏都是由教师进行组织、指挥的,设置了游戏的目的、游戏的过程,但是却忽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儿童仅仅是按照老师的命令进行活动,即使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出现了分歧、疑问,往往也迫于教师的压力作罢。
3.日常生活中缺乏品德教育的渗透
幼儿园儿童大多年级较小,对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耐性较差,因此品德教育不能通过课堂讲学的方式,而应当从日常生活入手,从各个细节渗透品德教育,才能取得加好的成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与家长都忽略了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而是将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学习上。
三、幼儿园要加强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
1.教学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儿童最基础的活动,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首先,要注重文化熏陶在构建教育环境中的作用。例如在幼儿园的大门、走廊等区域布置一些儿童喜爱的贴图,使儿童在幼儿园时有快乐的心态;在草坪前放置“请爱护我”的指示牌,提示儿童要爱护环境等等。其次,要在幼儿园中建立轻松、和谐的氛围。例如每天早上入院时让儿童用礼貌用语相互问候;儿童遇到困难时鼓励相互帮助;组织儿童为花草浇水等等。在实际行动中渗透品德教育,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2.游戏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爱玩闹是儿童的天性,在游戏中渗透品德加油有更好的效果。幼儿园在开展游戏时,不能一味的任由儿童玩闹,而是要将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教学渗透进去,奠定儿童的品德基础。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和其他儿童有大量的沟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了解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在《小马过河》的游戏中,让不同的儿童扮演小马的不同,如小羊、小牛、小兔子等等,通过角色扮演,树立儿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品德;在《剪羊毛》的游戏中,树立儿童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并尊重劳动人民的工作成果。
3.日常生活中品德教育的渗透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远远多余在幼儿园中的时间,因此,不仅要在幼儿园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还要将品德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和其他儿童相处交流时,教师督促儿童多使用“谢谢”、“请”等礼貌用语;儿童自由活动时,教导儿童要谦让,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邀请他人参与到团体活动中;吃饭前要洗手,不挑食,不剩饭,吃饭过程中尽量不要大声喧哗;其他儿童在休息睡觉时,不能大声大闹,避免打扰到其他儿童的休息。
4.家园联手,提高幼儿德育效果
要培养幼儿优良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和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同时教师也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要求,促使家长相应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裘惠芳.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2(4):244-245.
[2]莫秋仁.浅谈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的渗透[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10):117.
[3]康燕.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6,(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