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实施“五化”育人策略对构建特色德育体系的作用

实施“五化”育人策略对构建特色德育体系的作用

作 者:董 冬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山东 265299)

2017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美术特色高中文化基础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YC2017122)的子项目.

摘   要:本文以德育工作为切入点,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五化”育人策略,探讨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进行策略的实施,形成多个品牌德育项目,最终构建特色德育体系。
关键词:德育;特色德育;“五化”育人策略

一、德育问题概述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一纲领指导着学校必将把德育工作作为主要阵地,它对学生个人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德育工作的开展,体现对象性原则。学情对德育工作整体性的把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生源特殊性体现在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个人行动和实践能力欠缺,缺少自信心等。要想解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道德主体建构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在欣赏中完成道德的学习,即通过伙伴式的师生关系、审美化的德育情境、突显“欣赏”价值的创造力培养等途径得以实现,这也是学校创办特色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才能体现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2.特色德育工作实施方案的提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基于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的要求,结合特殊的生源情况,围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出并实施了人文化德育、课程化德育、生活化德育、个性化德育、网络化德育的“五化”德育育人策略,构建了特色德育实施体系。
二、“五化”育人策略对构建特色德育体系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发展要经由他律到自律、由自律到自主、由自主到自觉的品格心理发展经历,这也是一个“外得于人,内得于己”的过程。立足生源特质,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主题性、目标性、思想性为引领,形成“五化”特色德育体系,为学生搭建了多渠道、多层面、多方位的立体交叉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人文化德育:在人文方法的渗透中培养人文底蕴核心素养
在特色德育实践的过程中,将丰子恺强调的:“艺术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很广泛的教育。”[1] 的理念渗透到德育教育中,对生活艺术化不断的进行开凿,致力于人性美的教育内涵,把理解、生活叙事、讲述故事等人文的方法浸透在德育的培养中。围绕“培养学生人文底蕴”这一核心素养的德育目标,形成了“千人作画”献礼母亲节的精品德育活动。学生们现场作画,拿画笔用心描刻,细心地体会,把对母亲的理解、爱意借画作得以呈现,把不善言语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具有美学内涵的表达方式,内化于心。教师的“墙体语录”在班级的宣传栏中,见缝插针地进行着无声的德育工作,教师用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德”不再那么的高高在上,而是俯身到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日常,最终走向学生的心灵,固化成每个人的精神品质。
(二)课程化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责任担当核心素养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一切我们生来不具备的才能,一切我们成长的必需因素,都来自教育的馈赠 。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人们接受德育教育,是为了明确责任担当意识。以思想政治课为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客观的评价自我。课上针对315晚会“耐克”存在欺诈性销售的内容展开讨论,形成共识,认识到诚信是现代市场正常运作地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何种身份的、从事何种销售的公司,都应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二是引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树立为自己负责的态度和意识。哲学生活内容的教学中,渗透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进行实际应用,学会遵循客观规律,树立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等。课程化德育,提升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生活化德育:生活为励志教育的活水源泉
朱小蔓教授提出了一种生命叙事的理论,其实是将叙事与个体的生命、生活经历相结合,发掘出更深刻的生命、生活哲理,探索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得出新的人生感悟。[3] 这种德育方式,把生活作为德育的源泉,生活即教育,生活即德育。精品德育项目“十八岁成人礼”、《影像中的青春,我为自己代言》创客影像制作大赛,学生们用叙事方式,把成长的经历作为德育的素材,把生活的感受作为德育的源泉,从学生中来,再回到学生中去,感恩、梦想教育水到渠成。德育,从自己内心生发出“内化于心、外化于人”的感悟,才是德育教育的旨归。
(四)个性化德育:鲜活的生命是德育工作的载体
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是德育工作蓬勃发展的生长点,利用德育平台,推出了《“创客”书签设计大赛》《“研究性学习”学科冬学竞赛》《读书交流》等富于个性化解读、诠释特点的精品德育项目。迈克尔·福克斯曾说:“学校总是督促你去做你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你本以为不可能办到而第一次获得成功的时候,你就为一生的自信打下了基础。”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削弱“短板”的力量,拉动兴趣的“长板”,培养了独具特色的学科素养、实践创新素养和科学精神,进而进行了励志教育。
(五)网络化德育:利用网络家校联动
针对生源的特殊性,利用网络优势,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是拓宽学校德育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在家校联动方面成效尤为显著。微信平台、QQ平台等网络互动方式,有效的沟通学生思想动态、作业的检查核实、班级活动的开展等情况,畅通了信息反馈渠道,拉近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也为学生开辟了数字化的成长空间
“五化”德育策略的实施,是基于生源的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形成了特色德育体系,最终旨归是培养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及及“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能力”[4],最终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5]。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艺术的生活[M]//张文心,编.向善的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2](英)Randall Curren 主编.教育哲学指南[M].彭正梅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3.
[3]《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3.
[4]、[5]《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研制印发.2014
[6]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人民出版社,2008.
[7]楂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0.
[8]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9]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0]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11]檀传宝.德育原理[M].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