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景】
“这个字我已经讲了很多次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错呢?”
身在一线的老师常常都会有这种感叹,也许包括你和我。我们总是认为,只要我们反复强调,学生就一定会掌握。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聚焦课堂】
镜头一:
师:(复习旧课对子歌后)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什么?
生:老师,我发现这课书和我们之前学的对子歌很像。
生:我发现它有反义词。
师:你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
受到老师真诚的赞美,孩子们的脸上顿时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镜头二:
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虚心、骄傲、热情、冷淡、诚实、赢得、赞美、虚伪、招手”这些词。
师:小朋友,请看这些词语,有你们已经认识的吗?
生:有!
(认识其中一些词语的孩子异常兴奋地大声回答)
师:太好了!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一部分学生高高地举起小手来。)
师:好,请你来。
(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小女孩笑容满脸地小跑到屏幕前,她拿着教鞭,点出她认识的词语)
生:我认识“虚心”,请大家跟我读——“虚心”。我还可以用“虚心”说一句话:我们要做虚心的孩子。
其他孩子满眼佩服地望着这“小老师”,大家很认真地跟她读。
(这小女孩下去后,另一小朋友出场。)
生:我认识“诚实”,请大家跟我读——“诚实”。我会用“诚实”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狼来了》。……
老师一直站在一旁倾听。
镜头三:
把刚才请小老师出来认读的词语要求学生放回原文再自读后,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组生字:“虚、骄、短、淡、诚、实、赢、赞、招”。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了一组词语,看,里面的生字宝宝迫不及待地跑出来要跟大家见面呢。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同桌读读吧。
(同桌的孩子们点着字“你点我读,我点你读”。)
师:在同桌帮助下你认识了哪个字呢?
生:我认识了“淡”,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炎热”的“炎”加上三点水就是“淡”。请大家跟我读。
【分析与思考】
40分钟, 30分钟, 10分钟。我们会如何理解这样的时间分配?这节课,30分钟是孩子们的,而老师除了作必要的提问、指导外,基本是处于倾听、静止的状态。
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挖掘出那么多令人惊喜的元素:
1.于细微处播下发现的种子
“请小朋友们自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什么?”在开课之始已经敢于这样处理,是极为大胆的做法。万一学生发现不了或者要引导一翻才能发现,那将会引起的后果就是之后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即使这样,老师仍然不去代替学生发现,没有把知识直接喂给学生。对于这么微小的问题,我们基本也不会那样“大费周章”;对于那么小的孩子,也不放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
细微处播下孩子善于发现的种子,处处看似不经意,处处见匠心。
2.于讲与不讲之间选择不讲
曾看过教师三不讲原则:会的不讲;想想能会的不讲;合作研究能会的不讲。我们当老师的常常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把知识讲通透不罢休。这节课却另辟蹊径,问了学生一句:“小朋友,请看这些词语,有你们已经认识的吗?”已经认识的,哪用老师再啰嗦呢?问题是,对于多数一年级孩子来说,识字量毕竟有限,大部分孩子还得教才会。这个时候,老师又出一招:“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少数已经掌握了该项知识的孩子充满自信地踏上了讲台,开始了他们作为小老师的特殊经历。其他孩子因为有了榜样引领,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涨。整个环节与其说是一场学习,倒不如说是一场由他们做主的过家家游戏,游戏中有的小伙伴扮演老师,有的扮演学生。唯独站在一旁的老师,成了观众。
【思路与对策】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课堂为什么耗时低效,那是因为常常只顾埋头教学,没有退一步,远距离地看课堂教学,于是发现不了问题所在,当然也就束手无策。
一、多观察
当把教转向学,我们的目光就会聚焦在“学”上,老师就不会只顾着怎样教,而会聚焦怎样学。我们就会多关注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并非理论上的口号,而是切实地研究,再体现在教学设计当中。没观察,无以学。孩子们是通过观察、比较,找出知识的同异的。
孩子从小学会在课堂上观察的本领,是受益终身的。
二、多发现
如果观察是根,那发现就是它结出的果子。因为观察,孩子们静下心来,“宁静以致远”正是学习的一种必需的境界,能静心观察的孩子,他们学习之路必定能走远。“发现”则喧闹得多,它是枝头那些耀眼的果实,是需要与伙伴交流分享的。这又是学习的另一种境界。思维的碰撞,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会如烟花绽放,璀璨夺目。
孩子们在课堂上或静静地观察、思考,或张扬地发现、交流,完完全全地投入到学习中,有滋有味,幸福无比。
三、多展示
既然学习的成果需要与同伴分享,那么老师可以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好让孩子们尽情地倾吐他的学习所得。我们会看到,精彩的课堂正是来自学生的精彩。
四、少讲解
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无论老师多么的博古通今,如何地滔滔不绝,假设40分钟充斥的几乎都是老师的声音,我们可以想像,下面肯定就是一些目光呆滞、无精打采的学生。而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个退在一旁的老师。
五、重新知
精简课堂的法宝还在于只把力量用到刀刃上。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认知一定会有差距。如果一味地埋头学习知识,忽视一部分孩子领先的认知,那肯定造成耗时费事的现象,领先的孩子也必定提不起学习兴趣,因为他们早就掌握了该项知识。当我们善用教学资源,把已经被一部分孩子掌握了的知识当作“旧知”,让这些孩子带领其他孩子学习;只把目光盯紧“新知”,那效果肯定好,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肯定高。
六、重重现
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我们别指望他们一下子就能很牢固地掌握知识,如果忽视他们的学习特征,无论我们多么用心去设计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多么用心学习,效果也如昙花一现。重现,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这节识字写字课上,就巧妙地用了认知的重现:第一次,孩子们在自己读帖后写字;第二次,孩子们在老师范写后写字;第三次,孩子们在评价后写字;第四次,孩子在纠正后写字。如此反复,一咏三叹,富有层次,孩子们自然而然牢固掌握。
退一步看课堂,我们清晰了迷糊的视野;退一步看课堂,我们延伸了思考的空间;退一步看课堂,我们的教学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