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学生往往发出“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随着高考对文言文的重视、设置的分值越来越大,文言文教学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之一。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实现文言文教学的革新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革新
前言
清末至今,文言文教学已经走过百年历史,期间,文言文经历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而伴随着每一次重大的变革,一大批文言教材也应运而生,同时也催生了许多富有特点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一大批语文教育教学专家也为文言文教学的革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这一切都奠定了中学文言文教学变革的历史基础。但相对于语文现代文教学变革的现状而言,中学文言文教学改革尚处于摸索徘徊的阶段,文言文教学事实上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费时弥多,收效甚微。尽管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这些探索与革新普遍缺乏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且片面强调实践,因而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特点,或过分强调文言文的人文性特征,使得文言文教学改革陷入越改越乱的误区,从而导致了近年来高考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普遍下降。这些现状都已说明文言文教学需要革新,需要创新,需要发展。下面本文就重点介绍关于文言文教学的革新策略。
一、改变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都采用以教师串讲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否认,串讲有其可取之处,但使课堂的主体完全变成了老师,学生所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于是,课堂变得索然无味,文言的美感也荡然无存,只剩下单调的文言知识,离新理念中的课堂自然越来越远。其实,我们老师并不需要如此的累,我们的文言文课堂也可以更有生机。实现的方法,就是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主体交给学生。
如,《滕王阁序》一文,课本下的注释非常的多,几乎每句都有翻译,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逐字逐句翻译,那么,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因此,我在教习此文前,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下的翻译,将无法理解的地方标明,并在课堂上提出。这些疑问先由学生们共同解答,学生无法解答的,再由老师解决。之后,我再将经过整理的课文文言知识重点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强化知识要点。这样,既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又突出了学习的重点。
二、重视阅读感悟,让学生感受文言之美
语言文字之美,很多时候是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特别是文言文。古文中的抑扬顿挫、平仄押韵,是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可以体会到。同时,通过读文来品文,将阅读和审美结合起来,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文言语感;又能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丰富的文言美感。
在这个读和品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其有效性。第一是读。我们都在提倡“在课堂上让读书声嘹亮起来”,但更要注意的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如果老师的语言表现力强,老师可以为学生范读,若教师的朗读水平一般,也可以用配套的磁带。对于文章朗读细节的处理,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最好在教师诵读后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时间,领读、齐读、轮流读等方法皆可用上,并对学生处理好的地方予以表扬,那么,这种长期的朗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朗诵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第二是品。若只是一味的诵读,而不对文字中蕴涵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有一定的品味感悟的话,那么,学生对所读对象可能还难以产生感觉。因此,我们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中句式的变化,发现押韵的字,甚至发现文字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样,学生读出来的就是经过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后的文字,而这品的过程也会让文言之美深入人心。
三、提倡多元教学目标,体现人文精神
在文言文学习的教学目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归纳整理往往是唯一的。当然,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目标,可以说,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目标中的重点,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的唯一目标,因为,文言文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挖掘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提倡多元的教学目标。如以下:
1.思想德育目标
高中课本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的许多思想都能够给人们以启迪。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古人的精神境界时提升自我的修养。如学习《陈情表》时,通过感受李密的“孝”,学会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学习《荆轲刺秦王》,为荆轲的壮烈而悲伤时,学生心中也会涌起一种对国家的责任心。那么,老师要做的就是这种情感的正确引导,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2.思维能力目标
阅读教学中培养一种思维的能力,无论在现代文还是在文言文中都可实现,阅读中的思维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值得我们关注。如在学习《逍遥游》后,对庄子的逍遥思想做一些辨证,在这个辨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在提高。
小结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话题,教师唯有遵循语文教育的认知规律,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审美理解,重视文言文的多元化目标教学,强化诵读,培养语感,实现文言文教学革新,让文言文发挥其教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反思文言文教学[J].胡燮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06)
[2]文言文中研究性学习成分的挖掘[J].吴振华.江西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