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 者:郑学胜 (江西省玉山县端明小学 33470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是各项认知技能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和人群.在这一年龄阶段,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会随着其兴趣而得到不同的发展.如果学生因为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就会对其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可修复的伤害.
一、必须要实行的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一个重要的教学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一致和协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就必须必须遵循和执行一定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在小学数学教育的日常活动中,学习兴趣是关键,那么,我们就需要以此为原则来用该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去引导学生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现在小学阶段,那些小学奥数比赛已经非常流行了.这些所谓的奥数竞赛,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知识结构,很多题目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范围.但这在校园里却是一种很普遍的风尚,这种错误的风尚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使他们发出"数学难"的呼声.这样的学习榜样当然值得肯定,但不适宜再推广而后实施,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结合社会的生活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双重因素.那么,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知识结构,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主要是要联系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感觉到好玩和有成效.这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中不但能学到一定的知识,又有了继续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
二.所采取的方法
1.用形象的生活事例,描述抽象的概念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像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字,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进入话题,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来了,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2.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
有矛盾才会有进步。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检验,学生必然会寻找集结所在。这时就有了学习知识探求真理的愿望. 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教师出示这样的问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这样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一样,按上面的卖法就是每5个可以卖得2元,即每个瓜4角,1元可以卖2个半.于是他就按每个瓜4角,或1元卖2个半的卖法把瓜卖完了.结果只得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学生知道了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数并不是一回事.
3.激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有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契点。如讲"圆的周长"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可以量出来,要使此线离球围一米远,此线需多长?假设一根绳子能绕地球一圈,现在要使此线距地球l米远,要增加多长?学生纷纷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还不到10米呢!在学生的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知道了.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趣味性课堂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趣味活动.首先是重视直观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小学一年级"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自制一些小工具,这样课堂上玩耍的过程中就学会了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其次,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尽量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到课堂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在中间穿插一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模型、实物等教具,配合多媒体等教育设施,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掌握新知识.在课堂外,应该: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发展空间.因为小学数学学科本身以理解为主,只要在课堂上真正理解消化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减少家庭作业.毕竟在如此小的年纪搞题海战术实在不是一件痛快的事.为了保持学生在课堂中的热情和兴趣,尽量不要给学生的课外生活布下阴影.课外作业以质量取胜.适量的人性的家庭作业能够使学生对数学这一重要学科保持持久的正面的重视.所以我们在给小学生布置数学课外作业时,必须对题量和题型做细致的考察.归根到底,作业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不是作为惩罚学生的硬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