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整体思想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分析

基于整体思想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分析

作 者:陈荣财 (乐清市北白象镇三山中学,浙江 温州 325603)

摘   要:新课改以来,很多的科学教师为科学课的顺利推进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和汗水,在挑战知识结构的改变带来的冲击中不断的思考和改进,进而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整体思想;初中科学;反思;分析

引言
科学课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整合了初中阶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内容,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初中的孩子们来讲,这种超越学科限制的学习内容,从接受和认知的角度来说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们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各学科各领域的相互渗透能让学生们将知识融会贯通,构建起一个开放型的知识结构体系。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上来说,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对他们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大的促进。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科学课的老师们也遭遇了一些麻烦和困惑,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基于整体思想的考虑我对初中科学教学设计有如下的思考:
思考之一:知识结构的改变给传统教学结构的设置带来的冲击
作为一名参加新教材实验的教师,从我的角度上来讲,我认为最难教的学科就是科学。因为科学课有太强的综合性,在知识结构上与原来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相分割的学科体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老师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从长远来讲,知识的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开放的知识结构,而且其学习能力也将得到发展。但是,若把相关学科的"部分"内容重组于"整体"的学习主题之中,科学课本身的构建就超越了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这就给原本分科授课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他们的教学观念带来极大冲击。很多和我一样的老师,在刚刚接触科学课程教学时感觉"非常棘手""备课很费力""效果不是很好"。即便是在每周都进行集体备课,需要和不同学科的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还是感觉有点力不从心。而且这样的备课方式还花去了老师们很多的课余时间。我想这种冲击是需要时间来缓解的。
思考之二:一些学校对科学课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科学课作为一门教学内容新颖的又接"地气"的学科,普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很多的家长甚至老师对这门课在升学考试中的"地位"还不是很清楚,所以导致对这门课的态度也不明确。这样,一来给科学课的任课教师带来比较大的思想压力,二来让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科学的真正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也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授课模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因为一边是教改带来的压力,另一边是学生考试考核的压力,这使得教师们和学生们很难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怪圈。另外,科学课的设置也缺少计划性。学校的教务人员一般会在先安排好数学、语文、英语等这些"大科"后,再用科学课这种"小科"来填充空白课时。这种明显表现出来的对科学课的不重视,使得师生很难对科学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最后导致的结果是科学课名存实亡。
思考之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科学这一科目,包含了生物、地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不是所有的学生对这些知识都感兴趣,他们更多的是对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只有让学生们对科学科目里设置的内容都有了兴趣,这一门课程才会有设置的真正意义。鉴于科学科目自身的特点,我认为以下两个方法对上好科学课有很好的帮助。
1.利用实验来调动积极性
科学课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一门学科,我们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有的学生在科学课上学到了解决生活问题的知识,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还有部分学生对自然科学不太感兴趣,他们更愿意让老师提出一些有固定学习模式和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让他们解决。他们觉得这样"不麻烦"。怎样让这一部学生自觉自愿的投入到自然科学课的学习当中来,就必须多动脑筋。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大多觉得实验课比较有"神秘感",有"窥探"的欲望。所以很多的课程我都设置成课堂实验课或家庭自助实验课的形式,学生们热情很高。实践证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创造性思维,就要创设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教学情境。例如,在讲解《化学反应和质量守恒》中的化学反应这一部分时,有学生提到家里的马桶里面有一些固体的"硬物"。用了很多的去污剂:洗涤灵呀,洗衣液呀,都不能去除,问我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将它反应掉。我告诉他,把家里的食用醋倒进去一些,浸泡一段时间,用水一冲就会很干净的。学生半信半疑,第二天来上课他很兴奋的告诉我"这个办法真好",并主动问"这是什么原理",我把酸碱反应的原理简单的给他们讲解了,又给他们做了另外两个小实验,学生们对化学反应有了本质上的认识。课堂效果非常好,学生们的兴趣都很高,还有的要求进行一下操作。
2.利用多媒体来调动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关注知识层面的教学,教师多采用讲解加板书这一单一教学手段来完成课堂教学。但是由于科学课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学习科学不是让学生记住某句话某个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变通,解决实际问题。这无形中给老师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因为初中学生认知心理尚未成熟,人生阅历太少,这种单调的讲解即使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多数学生也不能掌握要领,以至于听得兴味索然。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多便利。多媒体教学把声音、视频引入到课堂上、将静止的课堂变成了动态的课堂,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知识灌输的方式不再单一抽象,而变得形象生动。并且从此之后,科学课堂不再有时空限制,这种改变大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例如,学习《风和降雨》这一课的时候,我将风、雨的形成用动画的形式在多媒体上展示给学生,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就像看了一个小专题片,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充满对大自然的好奇。
结束语
总之,科学课是全新的综合性学科,没有绝对的模式可套用,要想顺利地推进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我通过反复思考并认识到,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尝试、去体验,并且不断反思、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科学探究落到实处,让科学课课堂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李  鹏,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学的结合[DB/OL],山东省教育远程培训网,2008-7-23.
[2]洪明,王洪礼.课堂教学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策略初探.贵州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