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所以,本文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就如何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历史学科;记忆规律;教学方法
历史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对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从2004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进入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开展中,学会学习历史就是重要的新课程理念之一。而学会如何提高记忆能力就是学会学习历史的大前提。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记忆中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具有相互转化的性质,本文就如何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和如何强化长时记忆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巧妙呈现、吸引注意,化瞬时记忆为短时记忆
心理实验证明:人最初感知印象的深浅关系到记忆的速度和牢固程度。最初的印象深刻,记忆就快,也会记得牢。认知心理学也指出:"刺激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储存于瞬时记忆,受到主体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其他的信息保持1秒钟作用丢失了。"所以,"记忆的感觉储存阶段只有受到注意时才能转移到相对稳定的短时记忆,而注意力分散是阻碍记忆力更好发挥的罪魁祸首。"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尽量以独到的方式呈现新知识,从而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深化感知印象,使瞬时记忆的信息因为主体的注意,而快速进入短时记忆。
(一)采用直观教具呈现,引起注意
直观教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感觉记忆由于记忆主体的注意而深刻持久。中学历史课经常使用的直观教具,种类很多,有实物、模型、图片、图表、地图等等。
①实物。实物是指历史遗物,如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瓷器、甲骨、货币,过去人们的衣冠服饰、墨迹,等等。这些遗物有的出土于地下,有的系传世保存。它们不仅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去参观,让他们注意与教材有关的这类实物,尔后于上课时联系讲解。但是,由于这些遗物大多是珍贵的文物,价值较高,一般中学不容易得到,难以在教学中普遍使用。
②模型。模型是历史遗物的复制品,也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如在历史教学中的古代人物塑像、古代战车模型、古器物复制品等即是。好的模型,从外表看与实物一模一样,甚至可以"以假乱真"。一般说,模型造价便宜,比起历史遗物容易得到,有些模型,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因此,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教师自己可以动手做一些泥活字,再带上一块木板。在课堂上简单演示一下活字印刷的程序。这样学生对活字印刷在省时省力上所起的作用便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③图片。图片是课本插图(图画部分)、教学挂图、历史照片和历史图画等的总称。
课本插图有很多。A、有的是历史实物、遗址、遗迹和模型的照片或图片,如必修一彩色插页中的秦始皇兵马俑、清代军机处值房,必修三彩色插页中的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汉简、明代架火战车等,都是根据实物拍摄的;如必修一彩色插页中的湖北军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和雅典娜神庙遗址等,则是根据历史遗址、遗迹拍摄的。因此,这些照片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B、有的是艺术家绘画的反映历史面貌的图画,它由于经过了作者的构思和加工,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够集中地反映某些历史场面和时代特征。如必修二里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它精彩呈现了北宋人民生活、风俗和都城东京的繁荣景象。这类图画的真实性也很强。C、有的是后人或现代人根据历史资料绘制的想象画, 如"孔子像"、"秦始皇像"等等。这类图画数量很多,虽然真实感不如实物照片和当代人的作品,但是,它是经过教科书编者精心选择的,穿插在课本当中,紧密配合了教材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经常看到,对这部分图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以充分利用。
挂图是一些出版社根据教学需要,把教科书插图或历史图片放大印制的大幅彩色图画。它的图幅大,色彩鲜明,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向全体学生指图讲解。
除以上教科书的插图和历史挂图外,可供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还有其他种类的历史照片和画片。但是,这些都不是专为教学制作的,在使用时,一定要认真地加以选择。
总之,使用直观教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形成正确的表象,而且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有利于形成短时记忆。
(二)采用"言语直观",引起注意
总结教学经验,我认为"言语直观"有以下优点:首先,言语的指示和说明可以更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我曾给学生观看一张指南鱼的图片。但很多学生仍然不明白它的工作原理。于是,我结合地图进行讲解:这种指南鱼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之后,学生恍然大悟。其次,如果直观的教具难以找到时,则可以通过形象性的言语描述发挥直观的作用,即用言语唤起学生头脑中早先形成的表象,或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把已有的表象重新改组,再造成为所需要的新表象。历史知识大多具有间接性,通过再造的想象形成历史对象的表象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形象性的言语在历史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再次,"言语直观"对于学生的情感能起有力的感染作用。历史画卷波澜壮阔,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命运曲折离奇,历史事件婉约迷人,历史学科本来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素材,又由于其具有真实性,所以采用"言语直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授五四运动时,我伴随着音乐、 屏幕上的图片说,"昨天 ,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列强开始侵略中国的战争,他们炸毁我们的家园,他们掠夺我们的资源,他们屠杀我们的百姓….但是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因此而倒下,他们奋起反抗,用自己的鲜血捍卫我们的祖国,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入九十多年前爆发的那场五四运动…"音乐、图片和悲痛深沉的语言,使学生很快陷入了对一百多年前的那段屈辱史的悲愤和对五四运动中为国捐躯的爱国人士的敬仰中,也为课堂有效信息更好地储存于脑海中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灵活巩固,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所以,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1.采用复述,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时间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信息大约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所以,应采用复述,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复述分简单复述和精细复述。简单复述是机械记忆地复诵识记,有助于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而进入长时记忆;精细复述就是将要复述的材料与过去已有信息联系起来,在深层次上加工整合,又称整合性复述,是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主要方式。
2.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心理学中有一种记忆叫闪光灯记忆。心理学家布朗和库里克(Brown & Kulik,1977)首次提出闪光灯记忆(flashbulb memory)这个概念,并认为它是自传式记忆的一种,指的是围绕一个特殊、重要或令人吃惊的事件的记忆,事件出现时的图像非常生动,具有鲜明性、准确性和持久性的特点。闪光灯记忆是一种不随时间消逝的记忆。即如果提供一定的线索,个体还是可以提取出任何几乎已经回想不起来的事情;例如,"911"事件、奥运会、世界杯、伊拉克战争等,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10年、20年甚至30年以后让他们再次回忆时,仍然会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基于此,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重视把学生视听功能都调动起来。因为把学生视听功能都调动起来的学习活动比单纯调动某一种功能的学习活动长时记忆保持率要高得多,更容易形成闪光灯记忆。之前说的采用"直观教具"与使用"言语直观"只能调动学生视听中某一功能。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必须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听功能。在这一方面,现代化教学手段表现了极大的优势。因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丰富的文字、图像、视频、音频信息,加强了对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而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一用视觉或单一用听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如现代化系统的声音与图像压缩技术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传输、存储、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像乃至活动画面信息,使传输的信息量大、速度快。数字化的信息存储与处理过程可以高质量地实现原始图像与声音的再现、编辑和特技处理,从而使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今后回忆和运用,留下了足够的线索。所以,本人认为,教育者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形象的视听刺激来创设易于记忆的事件,以促进概念和信息的保持。现代教学手段发展很快,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这尤其适用于历史教学。因为历史久远,变迁巨大,很多当年的遗迹、历史记载已经在时间的进化中消失,无法准确地表达和描述,但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帮助我们化解这个疑难问题,使长时记忆保持率不断提高。如,讲授走向整体的世界一课时,我放映了卓别林导演的《摩登时代》片断,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加深理解,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
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可以使认识的领域比感知觉认识的领域更广阔、更深入,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更好地解决历史教学的间接性和复杂性所带来的困惑。使信息得以长时保存。
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这里本人就发散思维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发散思维也称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根据已有的信息,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活动。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似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深化认识,寻求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讲授明朝内阁制时,我从产生背景、产生方式、权力大小及作用等方面引导学生对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的内阁制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内阁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一信息也必将长时地留在记忆中。又如,在讲授对秦始皇修长城的评价时,本人引用[唐]胡曾"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汪遵"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清]赵翼"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岂知易后代,功及万世长"这三段材料,让学生对上述三段材料进行评价。之后,我延缓评价,鼓励他们积极自由畅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再定义性、流畅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综合学生的意见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一事进行全面评价。从之后的练习中可看出,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对秦始皇修筑长城一事的评价已记忆深刻。总之,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对教材的理解加深了,信息也就更容易被长久保存了。
三、善用遗忘规律,强化长时记忆
(一)巧用记忆方法
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记忆规律介绍一些特殊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尽可能使孤立的名称、年代和数字意义化,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如:①列表记忆法。对于一些性质、特点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历史事物,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找出其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地方,设计出简洁合理的表格,然后对相关内容加以提炼,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完成表格。列表法实际上是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浓缩的基础上实现的学习与记忆,因而其优点是简洁明快,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容易混淆。例如,在讲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两课时,本人将两课并为一课,以表格形式加以概括。表格见下页:
②谐音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就是把某一历史知识的几个关键知识点谐音或组成有趣味的几个字,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记忆的效果。这种记忆法看上去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但它的实际效果是无可非议的。例如本人在讲解秦灭六国完成统一这一知识点时,让学生用喊(韩)赵微(魏)去(楚)演(燕)戏(齐)这一方法去记秦灭六国的顺序。
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还有很多。如顺口溜记忆、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图示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来强化长时记忆。
(二)落实复习环节,强化长时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的速度最快,如果四至七天内不重复,记忆将受到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安排复习活动。如"课前"复现;课后落实;阶段复习等。
总之, 充分认识记忆中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具有相互转化的性质,并实现他们间的优势转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将会使历史这门承接古代与当代的学科更受学生的欢迎,不再作为学生们考试的负担而存在。
参考文献
[1] 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淑娜.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朱煜主编 2005年4月
[4] 高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J]. 辽宁经济,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