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教育目前的形势上看,素质教育已经明确成为了我国教育的总体指导思想。而所谓的素质,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针对其才能的培养和体质的锻炼,更是包括了对其品德的培养。而在人的一生中,中学阶段正是道德发展的塑造的黄金时期,学生在心理上的个体特征都在这个阶段形成,同时外界对学生的影响也容易在这个阶段同化到其人格中去。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确保能够在毕业的时候为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品德体系。
基于这种讨论,有必要进一步正视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德育体制
对于目前校园内德育教育的现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实施偏差。
首先应当注意到,德育是针对学生品德提升和品质体系塑造的教育工作,必须应当将学生放置在德育工作核心的位置上。从目前的德育工作展开状况来看,通常都能够在校园内部以各种形式,如板报、宣传栏以及相应讲座、宣传片或者配给专属课堂时间等展开。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占用资源最多的德育教育形式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深入研究究竟哪种教育形式,或者是哪种信息传输渠道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最为有效。
有时候最有效的信息传播途径并非课上教育,而是长时间环境对学生的一种熏陶和耳濡目染。对于这种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采用一种营销的态度,“在需要广告的时候给予广告”,这一思路在校园内部对于学生同样有效。德育的宣传同样应当从日常生活着手,无论是水房还是楼道,都可能成为宣传的媒介,而不一定拘泥于传统渠道。
二、深入树立教师典范
在校园中,学生之间的影响难以控制,但是教师则会对学生行为和细微方式产生更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中学阶段,绝对不能低估教师的影响力。
鉴于这种情况,中学教学机构应当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对于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的仪容仪表做出必要的要求,对于教师在非课堂环境中的言行也要进行约束。目前很多教师都不够注意自己的言行,认为教学工作的任务只在于知识的传授,只要完成了课堂讲授任务,让学生掌握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点,就完成了任务,从而并不太在意其自身修为和言行表现。尤其是在慎独方面,有些教师不但不能成为学生表率,有时候还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的道德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否身处讲台之上,甚至无论是否上班在校时间,其行为都有可能落入学生的视线,并且极有可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有关教育机构应当首先重视对教师的道德培养,只有真正堪称能够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才能够从根本上成为学生言行的典范,也才能推动现存的德育体系走向完善。这需要有关教育机构全面展开针对教师的培训,并展开监督,一方面打造真正为人师表的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也能够从教师层面净化校园环境。
三、打造优雅校园文化
中学阶段的学生相对活泼,精力充沛,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相对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打造优雅而井然有序的主题校园文化,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构建起到极大的影响推动作用。
目前中学中常见的校园文化的构建,常常停留在一些口号上,即从学校的营销定位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类似宣传口号的校园文化主题,并在学校内外加以宣传。这种方式并非不可以,但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种方式打造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力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
显而易见,单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的校园文化难以起到预期的效果。想要获得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当作出系统的规划。从校园文化的主题开始,逐层拓展,慢慢使理论思维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相契合。从宣传渠道上看,可以采用多层面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宣传,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抬头所见都能够找到德育宣传的影子,另一方面在课间或午休还可以采用校园广播的形式进行宣传。应当注意的是,其宣传形式应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需要坚决拒绝干枯的教条宣传,避免学生产生厌倦。
四、净化校园综合环境
校园综合环境的净化对于中学生德育而言同样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虽然目前社会上一些低俗和不够道德的事物和思想层出不穷,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其环境就相对容易控制。八个小时的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已经相对紧张,加上上下学的通勤时间,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基本可以控制在以家和学校为轴心的环境之中。对于家庭环境的约束通常由学生家长控制,而学校需要做的就是肃清学校以及校园周边的环境。
这要求学校不仅仅对于校园内部环境采取必要的整治,对于校园周边的书报亭、文具销售网点等相应营业性组织都要进行检查,对于难以控制的要素可以与城市管理部门一同携手改善,力图为学生建立起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
对于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而言,应当注重从细微之处入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惠,刘涛.关于近五年中小学德育低效问题研究的述评[J].基础教育参考.2008(01).
[2] 莫钦.新时期中学德育切入点初探[J].安徽教育.2011(05).
[3] 赵新春,孟庆恩.当前中学德育低效分析及对策研究[J].前沿.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