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新课程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 者:王 新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261500)

  思维能力如何培养,是所有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新课程下,如何抓好这一问题,也是我们及待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抓好历史教学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下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严峻的挑战,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维空间。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活兴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是前提。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我还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要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
  1、 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培养思维素质。现代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具体而言,多媒体教学有几大优势:○1、利用直观性,激发兴趣、增强感染②、利用交互性,因材施教、分层成功③、利用动态性,启迪思维、培养能力④、利用高效性,深化层次、构建结构⑤、利用自动性,突出主体、鼓励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整堂课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进行课的设计中要把以课程为中心发展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从被动学习引导到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计算机具有快速存取和自动处理等功能,它不仅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还能够接受学生回答进行判断反馈、指导点拨。
     2、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历史课堂中贯穿趣味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史学工作者,一定要明白自己的责任,即教书育人和振兴史学,要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使广大中学生知史、懂史、乐史、学史,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把教育理论和历史概念贯穿教学中是关键。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维的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色。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历史思维的理论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中原因与结果(内因与外因)共性与个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继承与发展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阶级斗争、人民与英雄等原理,常被用于历史思维过程中。利用好这把"钥匙"学习历史,进行历史思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社会现象,都能从背景、根源、特点、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规律,得到正确结论。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就能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变化及变化根源有较清楚的认识,并能发现和得出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上,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就能把它们放在当时历史背景(条件)下去分析。教师的历史知识的教学必须要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而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三、课堂质疑和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有效途径
  课堂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讨论中,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对于新的历史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比如:在讲完必修二关于“三次科技革命”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三次科技革命各有什么特点?试对它们作一比较。②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③中国在前两次工业革命错失发展机遇的原因是什么?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⑤从三次科技革命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展开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加强前后知识、中外知识的横向联系,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练习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
  历史教学中练习,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可当成4道题来做,又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如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对旧知识加工梳理,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找出规律,清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历史教师更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