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以及服务社会的一种直接途径。文章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功能与大学生创业的劣势进行比对分析,尝试从学术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对创业实践的促进,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创业
1 绪论
据学者研究,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我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其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逐渐成为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关注的亮点,在支教扫盲、科技推广、知识普及、环保宣传等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专业特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工作重在强调志愿者的思想道德政治教育与利他精神的培育,而对志愿者本身的职业发展影响未充分挖掘,志愿服务经历本身对创业所需能力和素养的作用也未被充分意识到。因此,文章选择以创业实践的角度切入大学生志愿服务,并对其功能中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促进作用展开研究,以期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相关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志愿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得到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支活跃力量,在全球掀起了开展志愿服务的热潮。志愿服务问题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学术界理论研究的焦点。在文章选题所关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功能方面,胡凯,杨欣(2010)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活动载体,有利于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提高其实效性。高娱(2012)论证了与传统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大学生志愿服务更贴合大学生内心,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新时期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和有效渠道。魏立娟(2012)重点研究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提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是培育全方位,高素质人才的新尝试,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王观宇(2013)提出营造社会人与人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是志愿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另外,鞠彬彬(2013)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中既有利他成分也有利己成分,而利他动机大于利己动机。
2.2 大学生创业实践的相关研究
尹忠红等(2010)认为创业实践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李静薇(2013)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研究中发现创业实践工作做的越好,越会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万刘军(2013)认为研究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够体现创业教育的成果并促进创业教育更好的发展。
当前国内关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研究多集中在精神教育功能、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动机和激励等方面,出发点都在强调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利他精神,而结合大学生志愿者本身实际,以其利己动机来展开的研究较少。文章立足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对创业的影响,从服务社会转向服务自我,也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论中所需要补充的内容,这也是文章立意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所在。
3大学生创业的劣势条件分析
3.1 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大学生习惯了象牙塔的纯洁与安逸,常常会盲目乐观、理想主义、急于求成。主动学习与被动教育大多是成功的案例,对于创业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没有充足的心里准备。
3.2社会经验不够丰富
创业的市场运作、经营管理与发展壮大必须要跟政府、股东、合伙人、员工、供应商、服务商、顾客等多方面的人际关系打交道,在与人沟通方面,往往会简单冲动、缺乏理智。
3.3 合作素养不够
创业常常需要一个团队运作,尤其讲究合作精神。当代大学生多独生子女,往往比较顾及自己,缺乏合作精神,遇到事情容易将责任推给别人。
3.4实践创想不易
创业需要新颖的创意、可行的创业计划,但只有经过市场的检验才能知道创业项目的潜力。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投资人真正看重的是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项目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
4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创业所具备的功能促进
4.1 提升创业者的思想道德素养
创业是以国情为前提,以国策为依据,以自强为动力,以国富为最终使命。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这些恰恰也是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
4.2强大创业者的身心力量
身体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阶段,随着时代的推移,大学生的身高和身体机能逐年提高,但身体素质水平逐年降低。而志愿服务上岗前,学校或者非政府组织一般都会为每一位志愿者提供体检的机会,并且进行一系列的体能培训。比如在西部支教计划中,就对志愿者本身的身体素质有严格的要求,而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身体上的锻炼。
心理方面,创业是需要智慧的,对大学生来说,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才能,但创业本身也是高风险的。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需要情商和逆商的培养,志愿服务能在很大程度上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创业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需要创业者具备较好的自我激励能力。
4.3 提升创业者的合作沟通能力
几乎每一位创业者,都身处于一个创业团队中。这与志愿工作的团队服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志愿者服务往往是有组织性的、指导性的团队化运作。志愿服务的开始,就是团队建设的开端。每一位志愿者从加入志愿组织或者参与活动开始,就必须要学会与人合作。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多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分子,也更加引人注目,在创业以后,很快就能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也很快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打开局面,而且在与各方面人际关系的相处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也比较少地能在创业项目中取得出色的成效。
4.4 锻炼创业者的实践创造能力
对创业者来说,具备各种能力是创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创业者在创业前或创业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和提升创业能力,尤其是创业实践能力。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环保、科技卫生、社区、法律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组织大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及厂矿企业等进行调查研究,例如组织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担任企业的志愿者项目工作等。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极大地锻炼了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笔者一位在大学期间从事环保志愿者工作的朋友毕业以后的创业项目也选择了环保事业,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0(4)
[2]高娱.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魏立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价值”与实践路径,兰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王观宇.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研究,齐齐哈尔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3
[5]鞠彬彬.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动机研究 ——以湖北省十所高校为例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6]尹忠红,郝振河,郝欣.浅析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教育探索.2010(12)
[7]李静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作用机制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万刘军.大学生创业实践案例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