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偏常现象的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则是这些问题学生的主体。
一、“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
“问题学生”大多来源于“留守儿童”。他们因父母双方不在身边,学习、生活主要靠他人监护。他人监护是这些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
(1)有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老人们养了儿女辈,又要伺候孙子辈。如果孙子辈稍有闪失,他们无法向自己的儿女辈交代,所以处处让着孙子孙女,尽量在物质上、生活上全方位满足孙子孙女,而老人们绝大多数又是文盲,根本无法在精神上、道德上、学业上进行引导和管束。于是,孩子们在这种无原则的纵容和过分的溺爱中形成了放任、自私的性格,形成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2)有的留守儿童由父母的亲友照顾,在他们心里,留守儿童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对其总不是那么体贴入微,只认为给他们吃饱不饿着就行,根本不会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业。人本质的特性是社会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更需要情感的沟通。长期的感情空白,使他们形成亲情缺乏、内心自闭的性格。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特点
留守儿童由于在上述几类人的监护下,缺乏家庭亲情,父母沟通,因此逐渐演变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胆大妄为,目空一切。这种学生什么事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来,什么校规班纪,什么家长老师、班干部,他统统忘了或者统统不在乎。等到事情闹大了,他也许还满不在乎,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仍然我行我素。
2、自由散漫,自控力差。这类“问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差,也许有时也想好好做人,但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期的恶习使他缺乏意志,想睡觉,不管什么课,照睡不误;想出去逛,只要有机可乘,就出去逛。只要没别人看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自私自利,交际广泛。这类“问题学生”的头脑中很少有“尊重他人”这个概念。他们一般只想到自己,不考虑别人。父母亲情、师生友情、同学之情他都很少考虑。在同学中,什么粗俗难听的话都敢说,只要别人稍有冒犯,就大打出手,什么“文明友好”、“理解谦让”,他一概不屑一顾,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痛快。他们还不满足于本班同学,他们多以跨班跨校交往,甚至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儿常有往来,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放学后、节假日是他们交流来往的最佳时间,也是他们联手创造“业绩”的黄金时间,出入网吧和游戏厅是家常便饭。
三、对“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改正的。因为学生正处于学习教育最佳期,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适时伸出援救之手,具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他们是会及时改正已出现的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和转化时,采取的策略应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元素。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多点爱心。即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用制度与纪律加以约束,规定他们哪些可以为,哪些不能为。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纪律约束。同时,老师还要具有包容的态度,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发现这类学生对打扫清洁很积极,给老师送本子也抢着干等情况,也及时给予表扬,即使犯了错,也要肯定他们错中有对的地方,从正面加以鼓励和引导。这样比一味责备有效得多,要相信爱能创造一切。
2、多点信心。一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信心,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帮助他们,千万不能放弃他们。二是要对出现偏常现象的“问题学生”要有信心,要执著“相信他们也会成功”的理念,只要他们尚有一丝积极向上、健康蓬勃的发展迹象,就要视为进步的体现,视为成功的希望。
3、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甚至有些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还会出现反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要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教育他们要学会感恩,要体会年迈的奶奶在家在家照顾自己已是不易;经常与其父母交流,商量最好最好的教育策略。
4、多点个别辅导。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两头,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让他们吃得饱,而且能消化,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这两类学生即使是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教学,也应加强个别辅导。不仅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要求他们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改掉拖拉的习惯,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点辅导,多点帮助,多开点小锅小灶,多给他们解疑释惑……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监护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经常与子女交流,密切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特别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电话联系,交流沟通,多同学校教师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学习情况,督促孩子的监护人在家里多和孩子交心谈心,坚持每天作业的辅导。对不懂的要进行耐心引导,切忌过分溺爱。
(三)社会教育方面
一是在要全社会营造关心和爱护留守学生,特别是要营造关心和帮助这些“问题学生”的浓郁氛围,让他们从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在他们犯错或失足之时,人人都能对其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们一把。
二是要净化社会风气,尤其是要净化学校周边社会风气,还学校和学生安静、文明、祥和的学习和生活场景,让网吧、游戏机室远离学校和学生。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为学生营造多方面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成年人有意识的控制未成熟者所受的教育,唯一方法是控制他们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行动、思考和感受。”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尽自己所能改善这些环境,帮助他们创设美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使他们时刻处于健康积极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班级的问题、学校的问题、社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