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理念·结构·迁移 ——大语文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理念·结构·迁移 ——大语文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作 者:王 毅 (福建省南安市侨光中学,福建 南安 362314)

 摘   要:本文以大语文观为基础,探讨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念、结构和迁移的重要性。大语文观强调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通过构建教学结构框架,包括系统化安排语文知识与技能、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文本的多元解读与批评思维培养、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融合以及评价与反思的循环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强调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提出情境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者。

关键词:理念;结构;迁移;大语文观;高中语文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让他们真正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语文观作为一种教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大语文观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批评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强调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及跨学科和综合实践的融合。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大语文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提出基于大语文观的教学结构框架,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语文学习之路。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有效的语文教育,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理念:大语文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解释大语文观的理念和内涵
大语文观的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种深化与拓展。在这一观念下,语文不再仅是文字、语句的学习,而是被看作一种全面的、多维度的学科。其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语文教学,不仅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视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大语文观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强调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还要通过语文学习,了解历史文化,培养审美情趣。其次,大语文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大语文观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它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感受人性的光辉,理解多元文化,培养同理心和包容心,从而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总的来说,大语文观旨在通过全面的语文教育,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又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的学生。
(二)探讨大语文观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和指导
强调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大语文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大语文观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和创造性表达。强调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大语文观倡导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知识的互通和综合应用。通过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1]。
(三)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是大语文观的核心目标,也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综合语文素养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素养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未来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的关键。拥有高水平的综合语文素养,意味着学生能够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同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创造性地寻找解决方案。此外,深厚的文化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不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术表现,更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升个人竞争力,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结构:构建基于大语文观的高中语文教学结构
(一)讨论高中语文教学结构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教学结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一个清晰和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够帮助教师有条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一个科学且合理的教学结构意味着他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学习路径,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的指引下,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二)提出基于大语文观的高中语文教学结构框架
1.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化安排:将语文知识和技能分为不同的学习层次和模块,按照系统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进行有序安排,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化经典和专业文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并通过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创作能力[2]。
3.文本的多元解读与批评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文本解读,培养他们的批评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和评价文本内容、结构和意义。
4.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融合: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相结合,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和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与反思的循环过程:建立完善的评价和反思机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学习成长。
这样的教学结构框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语文的作用。
三、迁移:促进语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一)强调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
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指学生能够将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他不同的情境和领域。培养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养。
(二)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情境化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将语文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例如,引入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问题导向教学: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调动并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项目学习:设计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性质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例如,让学生通过调研、撰写报告、组织展示等方式,深入了解一个话题并进行深入的语文实践。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运用语文知识,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协作,促进语文知识的交流和应用。反思与总结: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实际应用进行联系,思考如何将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4]。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大语文观的理念和结构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至关重要。通过构建基于大语文观的教学结构,我们可以促进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安排,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培养文本的多元解读与批评思维,实现跨学科与综合实践的融合,并建立评价与反思的循环过程。同时,我们应强调语文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通过情境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冉,龚绍富.大语文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20-21.
[2]张晓华.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大语文观的基本策略[J].中国新通信,2020,22(11):170.
[3]初红君.大语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优化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2):10.
[4]温海荣.树立“大语文”观  推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0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