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作 者:王鑫鑫 (马鞍山市二中外国语分校,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摘   要: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毕生发展过程中,在与他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儿童社会性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基础,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分析在家庭教育中,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探寻能够构建和谐亲子关系的父母教养方式,以期能够为儿童的健康发展提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性发展;家庭教育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教育理念以及方式。由于家庭环境、父母的个性以及教育背景等的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合理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常见的教养方式有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权威型也是榜样型,即父母将自身定位成儿童心中的权威代表,在生活中家长的行为对儿童来讲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参考性,权威型父母更加注重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相互交换意见,赢得儿童的信任与尊重;专制型往往以自身的想法为主强制儿童按照规定来做事情,导致儿童缺乏安全感,因此孩子的情绪很不稳定,会具有很强的自卑感;溺爱型父母对孩子无限制宠爱,这样会导致儿童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对于事物的处理缺乏逻辑性;忽视型教养方式则当孩子需要帮助或者进行沟通时,漠不关心,亲子关系相对淡薄,缺乏情感的沟通交流,使得儿童缺乏安全感,以上后三方式均不利于孩子成长。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儿童的社会认知模式包括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评价以及自我价值感的衡量。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提高儿童的自我价值的认知,能够积极地面对困难,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而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会加剧儿童的不安全感,对自我评价缺乏信心,对人际关系格外敏感。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权威型的父母对儿童的要求虽然严格,但是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考量儿童的身心需求,比较容易培养儿童成熟独立的性格,亲子关系也比较融洽。而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或者暴力,则会易使儿童产生易燥易怒的性格,导致儿童失去对感情的依赖,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寡言等[5]。
三、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父母教养策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教育的主体,家长需要根据自身孩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养方式培养孩子,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对儿童的社会认知、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一般而言,权威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和儿童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够洞悉儿童阶段性的心理变化,会提升儿童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因此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站在儿童发展需求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在注重儿童智力开发的同时,也有注重儿童德育的培养[6]。家长要走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误区,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科学的引导,根据儿童的兴趣选取特长,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意愿。要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行为,从而使儿童受益终生。
(二)优化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采取严宽结合的教养方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少家庭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能够满足儿童的各种需求。但是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满足要有一定的度,疼爱和溺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在儿童合理的需求下,满足儿童的需求,对于儿童的无理取闹,要进行指导,采取严宽结合的教养方式[7]。在儿童的行为习惯塑造方面,家长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积极鼓励和肯定儿童的正确行为活动,而错误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制止,由此在不断的调整与矫正中,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成长的快乐。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于儿童的人格培养至关重要,家庭成员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家庭成员关系,会给儿童带来积极正向的能量,父母应尽可能避免在儿童面前呈现负面情绪,减少家庭冲突的出现。
(三)注重家庭成员教育的沟通,培养儿童劳动能力
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沟通模式,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应该以身作则,说到做到。家长要指导孩子主动交流,在与儿童交流的过程中,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儿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要充分考虑儿童时期的敏感心理,细心对待。家长要认识到亲子陪伴对子女的重要性,不管工作再忙再累,都要及时和儿童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与想法[8]。要科学的爱孩子,给孩子温暖家庭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要让儿童独立做能够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生活中的劳动,让儿童体会到家长的不容易,同时在劳动中提升儿童自豪感。
四、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特别注重自身的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父母教养方式要注重科学性,因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不同,对于教育指导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结合儿童的身心需求,调整父母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丽群.小学父母教育卷入类型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2]廖柳青.家庭教育中学前儿童性格培养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22.
[3]徐秀英.家庭教育对低年级儿童语文学习习惯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4]王冬娜.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20.
[5]张爱爱.子不教,父之过——谈父母教育方式如何影响孩子的心理与行为[J]. 心理与健康,2021(04):32-33. 
[6]彭鑫.父母教养方式与自爱:共情和宽恕的链式中介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 
[7]吴贾,林嘉达,韩潇. 父母耐心程度、教育方式与子女人力资本积累[J]. 经济学动态,2020(08):37-53. 
[8]左玲玲.浅谈家庭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性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J]. 安徽教育科研,2021(2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