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的生存环境与经营策略研究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的生存环境与经营策略研究

作 者:杨 毅 (四川工商学院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700)

 

 

摘要:国家经济环境的日趋改善满足了国民对于物质生活的需要,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越来越多的国民开始注重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新闻事业在体制的困扰下很难满足国民的需要。所以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迫在眉睫。在国家政策的的影响之下,我国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纷纷进行了转企改革。非时政类报刊在进行改制的过程当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困境和难题,那么如何在转企改制后的大环境当中寻求非时政类报刊新的出路,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经营策略

 

2011年起,我国的新闻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大幕,非时政类报刊的如何从事业单位顺利转型成为“企业”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早在2004年的时候李长春同志就提出,体制的弊端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大弊端。在事业单位的体制影响之下,新闻业是缺乏活力的,经费来源依靠国家,效益无论好坏都由国家兜底。更重要的是,在事业单位的框架之下很可能出现真正新闻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进不到体制内,没有新闻专业素养的人员和大量没有新闻热情的人在体制内出不去。这在极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新闻事业逐渐丧失活性。在李长春同志道破这一困境之后的七年后,我国的新闻体制改革真正拉开了序幕。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革已经成为不得不跟随的趋势。改革文件中明确指出,在转企改制的过程当中,要把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成为实行采编合一的相对标准的国有文化企业。在改革的浪潮之中,一直处在舒适区的报刊企业马上就要面临“自给自足”的问题,如何顺利完成转型,并且在改革浪潮中抓住机遇,获得新发展是所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需要直面的问题。

一、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后的生存环境

(一)国家出台相应政策促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

国家在提出要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以后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帮助非时政类报刊顺利度过改革期。当时李长春同志在视察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情况时指出,报刊单位在进行转企改制的基础之上还要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打造一个具有文化企业特色的管理经营模式,做合格的市场主体。在坚持改革的基础之上,不断加强自我管理,要注重自我约束,做合格的文化产品经营者。蒋建国同志也表示,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报刊出版单位在进行转企改制时,不仅要确保出版单位顺利完成转企改制,还要制订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把企业做大做强。要着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深化改革,把报刊单位从传统的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实力雄厚、极具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转型后的报刊出版单位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之下,出版单位的经费由国家拨款,无论经营状况如何都能够存在,但进行转企改制以后,出版单位要自负盈亏所以出版单位要走出垄断经营、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主管的舒适区,挖掘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主自发地投入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当中去,在市场中激发非时政类报刊的活性,使得非时政类报刊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之下重焕生机与活力。

(二)实际转型中困难重重,报刊单位任重道远

虽然国家为促进非时政类报刊单位顺利转型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大多数较为表面,没有具体的指导方针,更不能直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够对这些政策照,而应该根据报刊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出版单位自身的经营状况具体问题体分析,从而促进非时政类报刊单位顺利完成转型。在传统事业单位体制之下运行了多年的非时政类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是有重重困难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大多都受到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直接管辖,许多非时政类报刊的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都是事业编制,工资由国家发,读者群体十分固定,报刊的效益无论如何都由国家来兜底。所以大部分非时政类报刊的出版单位及其工作人员都没有任何压力。无论报刊的效益如何,这个单位会一直存在,无论报刊的销量如何,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固定的。这就导致报刊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存在“混日子”的想法。一旦报刊单位进行了转企改制,原来的报刊单位就变成了自负盈亏的企业。对于出版单位来说,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以后就不再是以前的事业单位了成为了一个企业法人,经费需要自己找,报刊效益好企业就能持续发展,企业如果效益不好就只能倒闭。而对于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样的,出版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再是以前的“事业编制”而变成了企业聘用的人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不再是以往所认为的“铁饭碗”,所有人员的工资都进入了市场,报刊的销量好,效益好,工资就高,反之,企业的效益不好,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少,甚至还会面临失业的风险。在这样的困境之下我们可以看出非时政类报刊进行转企改制的道路依旧是任重道远。如何在改革之中平衡各方的利益,如何激发内部员工的改革热情,进行转企改制以后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都是报刊单位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二、非时政类报刊的经营策略

(一)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1、进行转企改制以后,员工的顾虑较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以后就不再是以前的事业单位,其工作人员也不再是以前的事业编制而成为了企业聘用的合同制人员,这就导致一部分有着“事业编”情节的工作人员产生消极的、抵触的心理。出于对自身薪资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担心,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进行转企改制的。这就需要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深度地思考,如何在进行转企改制以后保障员工的收入,如何做到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医疗等社会福利一如往常,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内部员工的改革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2、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员工的收入。要想做到这一点,出版单位要真正想员工之所想,确保转企改制以后员工的工资收入不低于原来还是事业单位的时候,同时要出台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措施,要让员工还能拥有原本的社会福利。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让员工切实的享受到转企改制的红利,从而使得他们转变思想,积极地投入到改革当中去。

3、完善自身的分配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报刊出版单位在进行转企改制以后,要完善自身的分配机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发死工资”,而应该将工资与业绩挂钩,在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深入一线的员工和优秀的新闻工作人员所得到的工资多,反之,工资就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了,销量自然会高,销量高了,其效益就会越来越好,企业的效益好,员工的工资就会更高,由此实现一种良性循环。

(二)吸纳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传统体制阻碍专业新闻人才流入。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之下,容易出现优秀的新闻人才无法进入单位内部,而单位内部原本的新闻专业素养不高、新闻热情不高的人员在体制之内的困境。这就使得原来的出版单位的活力不够,内部员工的热情不够,所以制作出来的新闻作品没有人味,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就很难有大的发展。

2、引进优秀的新闻人才。企业进行转企改制以后从原来的事业法人变成了现在的企业法人。在原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之下,优秀新闻人才要想进入报刊出版单位不仅需要考取编制,还需要进行政审等一系列的步骤,这就导致专业新闻人才进入出版单位的难度增加,在难度的影响下,优秀新闻人才进入出版单位的意愿就会降低,这就导致在事业单位的体制之下,很少有优秀的新闻人才在出版单位工作。而出版单位进行转企改制以后,优秀的、有新闻热情、新闻抱负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招聘直接进入单位,不再像以前一样需要考取事业单位编制等一系列复杂的步骤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优秀新闻人才进入出版单位的热情。而且,进行转企改制以后的新闻出版单位大多都是专业化的报刊单位,相较于其他的江湖小报,它的站位更高,更具有专业性也更为可靠,所以优秀的新闻人才也更愿意进入这样的单位来实现自己的新闻抱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单位要改善自身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优秀新闻人才,要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工资发放在坚持收入分配公平的基础之上,可以适当的向优秀新闻人才倾斜,满足优秀新闻人才对于收入的需求。除此之外,还要满足优秀新闻人才对于工作硬件的需求。给优秀的新闻人才最大的物力、财力、人力方面的支持,确保优秀新闻人才能够产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3、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和考核,让优秀的新闻人才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同时可以设置月度、季度、年度考核机制,对于考核数据较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数据较差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惩罚等以此提高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

(三)紧跟时代潮流,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满足受众的需要。报刊出版单位在进行转企改制以后,虽然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但是终究还是报刊出版单位,所以一定要注重提高报刊自身的质量和水平。在进行人才引进以后,要多听优秀新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明确自身刊物的定位,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专业性。在进行选题策划时要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思考受众喜欢什么样的话题,受众想要了解什么,受众想要通过这个新闻事实的报道得到什么。报道受众想要了解的事实。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为普通的民众提供一个发声的渠道,切实维护国民的利益。同时,要多做专题新闻和深度报道,从而提高某一类社会事件的关注度,推动社会性问题的完美解决,在实现出版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新闻的价值。

2、促进传统纸媒向融媒体转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不断发展,使得纸媒逐渐走向没落。这样的信息生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旧有的传播格局。报纸作为传播新闻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获取新闻的方式实现了从报纸到电视再到手机的根本性变革。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之下,地球真正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事”,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可以说,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报刊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进行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提供了很大的机遇。非时政类报刊在进行转企改制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实现融媒体转型来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出版单位要对自身报刊进行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定位,充分发挥自己权威、专业媒体的优势,从而在一众新媒体当中脱颖而出。如今的网络时代之下,自媒体发展迅速,可以说只要你愿意,人人都是媒体人,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报道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但是这也导致大量没有新闻素养,缺乏新闻专业知识的人进入了新闻报道的行列,导致大量的虚假新闻、新闻反转的出现,裹挟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在大量不专业不权威的媒体充斥新闻市场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相信媒体,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全面性完整性。相较于这些“江湖小报”,人们开始更愿意相信进行转企改制以后的权威媒体所报道的事实,所发表的观点。正所谓,众生喧嚣的时代也需要专业的声音,所以转企改制以后的出版单位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内部资源的分类和整合,引进具有新媒体素养的专业人才,打造自身的融媒体平台,推进传统报刊的数字化转型,让传统刊物搭载数字化的平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电视、手机、电脑的三网融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实现融媒体转型以后,出版单位一定要保持初心,一如既往地为手中提供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的新闻,绝不能像一些江湖小报一样为了流量和关注度发布一些没有经过事实确认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地和煽动性的内容。同时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为受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新闻内容。

总之,对于非时政报刊来说,进行转企改制的道路必然是有着重重困难的,但出版单位要在政策的扶植和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之下,完善内部员工的分配激励体制,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要致力于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吸引大量有新闻专业知识的新闻人才进入单位,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创作能力,提高报刊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进行转企改制的过程当中,企业要构建数字化的新闻传播平台,打造融媒体,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杨毅(1966-),男,四川成都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四川工商学院教育学院教授,广告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文化创意产业、戏剧影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