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程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小学思政教育中,掌握小学思政课程中民族团结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路径。
一、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小学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性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共同建立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而今天我国站在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节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需要各民族团结奋斗、砥砺前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而小学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和基本环节,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奠定基础,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小学思政课程中尤为重要。
二、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小学思政课程的路径
融合多种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设计,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程中,就是要增强民族情感的共鸣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那么,多样的教学资源和真实的教学情境就非常重要。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小学思政课程中并不是意味着要把整节课用来讲民族团结,而是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去渗透民族团结教育观念,了解家乡地域民族性特点,充分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如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饮食习惯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各个民族在文化上、情感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从而逐步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做到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利用好本地特色的教学资源,民族团结教育、思政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课堂上,还可以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活动,亲自感受、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树立各民族平等的意识,主动做到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或者与本地的少数民族的学校结成联盟校,开展思政学科跨校集体备课等活动,强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做到把民族团结教育有效融入小学思政课程中。
三、开发和挖掘校本特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补充
小学思政课程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法律、生活等各个方面,涉及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较少,如果仅在小学思政课程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样的问题,可以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所处的民族地域性特征编写民族团结教育的相关校本特色教材或读本,和小学思政课本相互补充,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教育学生既要认识到“同”又要认识到“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需要各民族同心协力;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方面,要允许差异存在,使学生认识到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组成的。在编写特色校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思政课程,也可以开发和挖掘校本特色课程,可以开设特色地域历史与文化课程,也可以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少数民族语言交流课程,少数民族工艺品手工制作课程等,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民族众多,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促进思政课堂改革,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与实践相融合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效“渗透”小学思政课程中,就要做到创新教学形式,推进思政教学改革。不仅要加强民族团结理论的教学,还要推动民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可以成立学生民族理论宣传小讲团等,开展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改进思政课程的评价方式,并对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班级、老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表彰。
五、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融入”的能力
“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这说明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还应博学多识。学生是站在教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中观察世界的。一个知识丰富、阅历丰富的老师呈现出来的课堂一定是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所以一名优秀思政教师要在教中学、学中教,做到终身学习,博识洽闻。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效渗透思政课,要求教师首先具备一定程度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知识功底,这就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任课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提高。思政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形成历史,了解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教育建设的主体力量。把民族团结教育有效渗透小学思政课课程中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工程,进一步能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感情,为各民族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打好结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