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质上是一种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了解劳动场景程序技术、科学享受劳动成果的教育实践。我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融合社会办学力量,与珠海市香洲区天文爱好者协会共同开办以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天文工作坊。本文从技能与素质培养,关注过程和结果和校内校外联动合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创造性的提出基于天文工作坊现实基础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天文工作坊;劳动素养;评价体系一、前言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明确提出增强对学生劳动教育评价[5-6]。
二、天文工作坊介绍
在实际的教育实践工作中,我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珠海市香洲区天文爱好者协会共同开办以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为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天文工作坊项目。
学生通过天文工作坊项目的学习、操作,掌握大量的地理、天文、物理、数学和化学等学科知识,不仅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上,还拓展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
参与项目学习的学生,不仅大大提高其高中学科学习的融合能力,为日后选择大学专业提供重要的方向指导,而且还培养其“劳动自立”的能力,在集体探讨和独立操作中发现自身不足,解决自身问题,走向“劳动自主”,体现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天文工作坊教育探索
(一)携手社会力量,提升办学水平
天文学是一门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在社会上感兴趣的人非常多,但在珠海市,乃至广东省能够做到深入系统的进行天文课程教育的中小学屈指可数,而能够进行天文望远镜磨制的专业人士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我校积极联系珠海市香洲区天文爱好者协会,共同携手建设天文工作坊项目,打造基于劳动教育精神的天文磨镜班。并让学生在每周的劳动课程中养成劳动自觉。
(二)根据学生实际,完善教学教材
现如今,有关磨镜的教材都是天文爱好者自行编写的,主要是面向已经拥有一定天文知识基础的爱好者,能够给高中生阅读和学习的教材非常缺乏。而且现有的教材一般重视技巧,而对于所涉及的知识点讲解不够系统、深刻。为此,我校天文工作坊利用大量的参考资料,尽可能用最简单直白的内容编制校本教材,为参加课程的学生系统讲解有关知识点,让学生能在磨制望远镜片的过程中,既可以享受劳动的意义,又能学有所成。
四、天文工作坊教育评价体系
新时代的发展应该赋予了劳动教育更加深刻的评价体系。因此,如何基于天文工作坊的现实基础,创造性地探索了一个将劳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成为了天文工作坊的重中之重。
(一)五育并举,技能与素质双培养
很多人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是很窄化的,一说到劳动教育就想到了打扫卫生。而且绝大多数的劳动教育只关注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较少将学生劳动素养和热爱劳动的价值观的形成纳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当中。该项目的活动评价是基于每一次天文工作坊的活动内容,创设了以多学科教育素养和劳动教育素养双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双结合的学生劳动过程评价体系。与此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培养的需求,我校将天文工作坊项目的培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当中,并为学生开具相关的劳动教育证明。天文工作坊始终以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希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劳动热情和劳动自觉,从而进一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
(二)劳动育人,过程和结果同关注
为了使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更加合理,项目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形式多样且妙趣横生的活动,寓教于乐。同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为项目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使得学生能够亲自接触到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和3D打印机,能够接触到天文物理学和材料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从实际的情况看,参加项目的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劳动教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融入到日常的学科学习当中,从而提升他们在数学、物理、地理和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
当然,参与天文工作坊项目的学生,其劳动教育成功与否也与望远镜是否成功组装有着密切的关系。望远镜的制作是一个讲究认真、专注、细心的工作,即便如哈勃望远镜,也曾因为小误差导致大问题,因此在望远镜的每一个制作步骤上都需要精细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个步骤达成的最终标准,学生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检查自己每个步骤的劳动成果。为此,该项目明确每一阶段劳动教育活动结果的达成标准,例如磨制手法、磨深测量标准等,如图2和图3所示。
(三)劳动自立,校内校外齐联动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劳动的热情,健全学生的人格,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这种劳动教育不应当只存在于课堂之上,更存在与家庭和社会当中。天文工作坊项目所涉及的知识未必很好地与家庭劳动,社会劳动相适配,但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所培养出来的乐于劳动的品质却能很好地反馈到家庭和社会当中。例如,学生由于掌握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因此在天文科普活动中,便能发挥其特长,为社会人士传递正确的知识,答疑解惑。除此以外,天文工作坊项目的劳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方联动,学校与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为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宝贵建议;社会和家庭一方面可以协助学生劳动教育素质的养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出更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责任感,三方合力,更好地让学生养成劳动自立的好习惯,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R].人民出版社.2020
[2]许春芳. 劳动教育的家园一致性[J]. 教育现代化, 2006(3):36-36.
[3]朱瑛. 立德树人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探索[J]. 西藏教育.
[4]杨飒.新时代劳动教育应为学生成长赋能[N].光明日报。2021-06-22(13)
[5]王燕. 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多角度解读[J]. 教学考试(7):2.
[6]张志坤.回归以人为本 落实“五育”并举——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实践导向[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