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同素异序”同义形容词个案研究

“同素异序”同义形容词个案研究

作 者:董文霞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050024)

[摘   要]本文分析“同素异序”形容词个案,对构词语素进行意义溯源,运用学界对非定量形容词的计量方式和方法,对同义词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等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关键词]同素异序;同义形容词;词典

学界研究指出,认识复合词词义的关键是语素分析。因为,一般情况下,“汉语的复合词是由语素根据语义关系,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组合而成的。”语义关系会影响词语的组合形式,进而影响语法功能;语法结构、语法功能的不同又会产生语义特征的差别。“同素异序”同义形容词指语素相同、语素顺序不同,相互间的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不同的同义词组,“同素异序”同义形容词的释义研究也不例外。
朱景松主编《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以下简称《同义词》(2009年)是同义词词典编纂上的一部新作。本文对词典中二项式双音节同义形容词进行统计、整理。分析词典收录的同素异序词(紧要/要紧、畅通/通畅)。词典对两组组同义词主要是从语义特征方面做了辨析。两词的语素完全相同,只是因为语素组合顺序不同,二者在语义特征、语法功能上有所差别。本文结合非定量形容词的计量方式,分析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等问题。
一、紧要 要紧
《说文·臼部》:“要,身中也。”本指“人的身体部位”,《墨子》:“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因人的腰部为连接人上体和下肢的重要部分,“人多护惜其腰。”故词义发生特征性转移,表修饰的次要特征上升为主要词义,故引申出“重要”义。清·方苞《狱中杂记》:“增减要语。”
《说文·臤部》:“紧,缠丝急也。”“紧急变声。”声训,后在语言表达中,“紧急”经常连用。《心部》:“急,褊也。”“褊者,衣小也。故凡窄狭谓之褊。”“缠丝急”即“缠丝所留出的空间狭窄,空隙小”。后词义发生时空引申,指“时间短促”。
“紧要”指“紧急重要;要紧。”可以用“要紧”解释;“要紧”的词义则不用“紧要”来解释,指“重要;严重”说明二者相互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紧要”为偏正结构,表示“重要”,侧重于紧急情况的重要。“要紧”为述补结构,表示“重要”,“紧”加深“重要”的程度。
“定量与非定量是一对语义范畴。”表示客观量的程度词是我们进行形容词定量性与非定量性的鉴定方法。“能够受‘稍微、比较、更、最’等表客观量的程度副词修饰的叫非定量形容词。”非定量形容词包括主观和客观两种计量方式。“紧要”、“要紧”属于非定量形容词,二者都可以采用客观的计量方式表述,即都可以受程度副词“最”修饰,进行极量表述。“要紧”除受程度副词“最”修饰外,还可以受中量程度副词“比较”修饰,进行中量表述。因“紧要”词义本身就带有一定程度性,故不受客观中量程度副词修饰。由此也可发现二者在语义程度上形成一种包含性阶列:要紧﹤紧要(“<”表示“弱于”,下同)。
二、畅通 通畅
《说文·田部》:“畼,不生也。臣铉等曰借为通畼之畼,今俗别作畅。”“今之畅盖即此字之隶变。”本指“不生长”之义,后词义发生正反转移,发展为“生长”义。之后发生物人转移,由指“植物生长”转而指“人类的繁衍生殖”。随着时代变迁,人类繁衍,人类所占据的空间逐渐扩大,尽管世事变迁,地域差别,但亲人间血缘关系不会因时空变化而隔断,故引申出“没有空间阻隔、没有时间间断”义。《韩非子·说林上》:“登台四望,三面皆畅。”
《说文·辵部》:“通,达也。”“达,行不相遇也。”“达之训行不相遇也,通正相反。经传中通达同训者,正乱亦训治、徂亦训存之理”属于反训。“通”即“行相遇也”,人多于没有阻碍的路途相遇,故语义的次要特征上升为主要词义,引申出“没有阻碍”义。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畅通”指“无阻碍地通过或通行”,偏正结构,“畅”对中心语“通”进行限制。“通畅”指“运行无阻;通行无阻”述补结构,“畅”对“通”的“没有阻碍”义进一步补充说明。“畅通”、“通畅”都属于非定量形容词。“畅通”本身语义程度较高,在具体语言表达中,可进行中量表述,受“比较、较为”等中量程度副词修饰。“通畅”语义程度较低,可采用高量、极量表述,受“更加、更为”或“最、最为”等程度副词修饰。由此可发现二者在语义程度上形成一种包含性阶列:通畅﹤畅通。
三、研究小结
两组词作为非定量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别如上所述:都可以采用客观的计量方式表述;语义程度上表现为述补结构的语义程度弱于偏正结构的语义程度,在语义程度上形成一种包含性阶列:要紧﹤紧要、通畅﹤畅通。综合文中辨析,分别图示如下:
 

[参考文献]
[1] 苏宝荣.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8.
[2] (汉)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2011.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印书馆,2005.
[5] 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