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论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

论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

作 者:宁林彬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摘   要]知识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本文通过分析道德如何以知识为基础的,伴随着知识的增长,个体的道德认识能力逐渐增强,道德情感便随之升华,道德信念更加富于理性,道德意志也愈加趋于坚定,道德践行也就必然成为个体的自觉要求。但是有知识并不等于有良心,必须通过信念、情感、意志、践行四大因素的互动发展、综合作用才能完成良知的升华、道德养成。
[关键词]知识、道德教育

一、学习知识,培育良知
  知识是道德的基础,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好的;凡认识这些的人决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凡不认识这些的人也绝不可能将他们付诸实践。所以智慧的人总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既然正义和其他的事都是美德,很显然正义和其他一切美德便都是智慧。”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一个人有了善的知识,他从恶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而一个人若没有善的知识,他就可能不从善,很少有人明知其恶而去作恶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首先,这种知识是关于人自身的、“善”的知识。
“认识你自己”——这句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神喻,是主持神喻的知晓之神阿波罗的知晓者福布斯的“最高诫命”——“并不是对人独特的特殊性的认识;认识你自己,这乃是精神的法则。苏格拉底实践了这条诫命,他使‘认识你自己’成为希腊人的格言;他是提出原则代替德尔斐的神的英雄;人自己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应当向自身中观看。”“认识你自己”也意味着获得更普遍的、更高的人类关于自身的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教化,而教化的目的是为了美德和善的生活。要做到“自知”就是要自我向自身反省,人自己去认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美德,人自己的理性能够判断是非善恶,这样,“个人精神的证明代替了神喻,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自知因而是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心灵的自我教化的基础或本身。道德培养只有在自知、自明的前提下而知道自己追求什么样的智慧和美德,知道自己的品行有什么欠缺,知道自己的无知,从而知道自己怎样地教育自身、使自己的灵魂更向善。
其次这种知识不仅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而且是一种善的知识,是有益于人的道德形成、人格完善的知识。人只有认识了善,才有可能行善,实现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恶并非偶然的,没有对善的询问,就没有善的知识,没有善的知识指导人的行为,人就会陷入是非不分的境地,其良心就处在“洞穴”中。无知即恶,人如果不能认识善,不能认识道德,就必然陷于恶行。这样的知识既是步入社会的必备条件,也是发现道德的指路明灯。
二、良知升华,道德生成
对善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德性的认识固然有助于道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良知,但却并不能直接形成道德。现代社会的知识是高度分化的,知识越来越成为可操作的有用信息,知识与德性的鸿沟越来越深了。学科规训训练出越来越多的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而与此同时,有知识而无德性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用的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德性的意义,良心与德性已被人们遗忘。
1、良知升华的信念因素
信念是人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信任感的精神状态,具有连结功能和执著态度使之承担起良心知行转化中介的角色。知识虽然是良心塑造的基础,但是不论一个人的知识多么渊博,在其没有转化为一个人的道德信念、内化为良心时,这种知识不能促使其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也不能成为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标志。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言行不一致与口是心非的现象,固然与知和不知有关,但在多数情况下,根本原因还在于这种知识是否已经转化成信念、升华为良知。
2、良知升华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实现良知升华为良心的精神力量。良知升华、道德的培育固然离不开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以及道德信念的形成等认知方面,也不可缺少情感的参与。道德是一种情感体验。良心的自我评价和调控之所以有效,在作用方式上来看,就是凭借情感武器。当主体选择一种合乎道德的行为时,主体获得一种欣慰、自豪和愉快的积极的心理愉悦感受;相反,当其行为违背自己的道德时,则会产生一种不安、自责、愧疚的消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是良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情感体验是促成道德生成最持久的动力。
3、良知升华的意志因素
意志是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活动的心理过程。意志是实现良知升华为良心的重要保证。在人的道德活动中,善与恶的激烈碰撞,道德情感活动与道德行为坚持的相互交融,过去的反省与未来的设计,都离不开道德意志的控制。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和要求,在道德抉择和行动中调节行为。没有道德意志,道德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道德意志是内与外、知与行的联系桥梁,道德意志活动是从主观向客观,从特殊向普遍的过渡。
4、良知升华的践行因素
践行是良心生成的必由之路。实现了由良知向良心的转化这并不是良心培育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使这种行为能够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要通过践行才能实现的。道德是在追求道德的生活中获得的,道德培养不是在培育良知上就“望而却步”了,更是为了促使人们在追求知识中实现道德,在实践道德中追求知识。自我认识的目的是获得关于道德的真知识,获得这种知识的目的是为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过充满善的道德生活,为了将良知升华到道德。
三、结论
以上对知识的探讨是在为道德教育寻找一个可塑的支点,无疑,知识承担了这个重要角色,一切道德的培养都是从知识这个端口开始的,逐渐感染、渗透、接受、定型。
[参考文献]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叶秀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三卷第九章第五节。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