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究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学实效性路径探究

作 者:彭明威 (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大量终端设备的广泛接入,大数据的浪潮已席卷而来,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从“IT时代”跨入“DT时代”。开始对社会的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倒逼思政课教师丰富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理论课;实效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加之信息网络技术一日千里,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发展空前繁荣,社会思潮泥沙俱下,导致社会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首要答题人,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无疑是使命在心,责任在肩。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
(一)思政课教师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当前,各类信息呈几何倍增长,据IDC发布《数据时代2025》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将从2018年的33ZB增长到175ZB,相当于每天产生491EB的数据。作为与互联网和中国经济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95后。当代大学生每天面对互联网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消费文化、强权政治、暴力美学及消极诈骗信息和思想充斥其间,泥沙俱下,无网不入,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知和看法;在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普遍热衷于追求趣味化、娱乐化的快速学习,很难集中精力来学习纯粹的理论知识;加之,伴随着现代公民意识的觉醒,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能力, 持有独特的见解、看法。从而导致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将被削弱,教师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者”、“灌输者”,而是要与学生进行对等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转变为大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对话者”和“引导者”。
(二)思政课教学考核模式机械单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主要、最核心的考核模式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尽管考核形式有所变化,考核内容有所变动。从最初的闭卷考试到开卷考试,从纸质试卷到电子试卷,从偏重客观题到偏重主观题,但这些调整和革新并不能满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也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也就是思政课的实效性,即是由死记硬背知识点转变为活学活用方法论,真真切切的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大数据时代下,仅仅倚重期末考试的单一数据远远不够,应该把考核过程放在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去,比如学生与老师对话质量的高低、有效沟通互动的频次、参与社会实践的次数、热点事件的观点等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效果,老师达到理想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大数据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运用大数据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课堂教学需要精准备课和有效导学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思政课是高度复合集成型科目。从涉及的内容上看,其中涵盖政治、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军事以及国家历史发展和世界变迁大势、大学生的成人成才等诸多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从分析问题的角度上看,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每天面对触手可及的海量数据,甚至会陷入某种“信息迷航”,然而单纯的数据本身是不具备任何意义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提高数据整合能力。
(二)对准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面临许多思想矛盾、困惑、烦恼的时刻,存在诸多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尤其需要老师答疑释惑、指点迷津。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不能长期自说自话、完全照本宣科,而需要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深刻把握,对青年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专业特点十分了解,了解和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不仅要教知识、教方法,还要有思想、有灵魂,更要有感召力、使命感,力争做到按需施教、因材施教。同时,思政课不能刻意绕过矛盾、回避问题、脱离实际,而是要时刻结合社会现实环境,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实际。
(三)推动大数据与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
信息其实是一个连续体概念,由事实-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五个要素构成“信息链”,内涵层层递进,价值步步提高。广大思政课教师在讲授“中国故事”时,将事实背后的教学重难点提取出来,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感召力。
“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当下在我国的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新时代的最强烈的共识。其中情节曲折而不乏真实,生动鲜明而不乏智慧和哲理,又有讲述者有艺术、有设计娓娓道来,最终让人深悟其道,我们的目的就此达成,因而故事是思想传播事半功倍的载体。要使得马克思主义真正入脑入心,不是在课堂的知识传授和刻板说教思政课教师仅局限于把理论讲好是远远不够的,该高大上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也绝不端架子,以“讲故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
三、大数据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路径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广大教师面对教学信息化要求的大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技能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培养和提升教师大数据思维
在信息爆炸时代,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提供“低信息密度”信息源(如无需太多动脑的视频、图片,以及深度较浅娱乐、八卦、体育新闻等),很多年轻人沉迷于此而不能自拔,反观图书馆的传统纸质出版物(高信息密度信息源)已经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由此可以看出广大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在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的时候,纯粹的静态纸质文字相较于基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电子文件已经不具吸引力。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分布广泛、载体多样、形态各异、增长迅速、无序杂乱,让学生眼花缭乱,无从选择。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制作上,具备快速从这些纷繁复杂、 良莠不齐的“大数据”中筛选满足教学要求和目标的“小数据、微数据”,并且以电子文件集合体为主,使教学形式贴近学生;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整理上,将大数据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起来,做到教学内容的序化、优化、美化,使教学内容吸引学生。
(二)完善和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目前,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大高校都在加快推进信息化教学工作。以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任课教师普遍采用“智慧云职教”软件来进行日常信息化教学。以致于现在的整个教学过程分课前准备、课中讲练、课后巩固三个环节,学生在线学习和老师课堂讲授都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数据集(日常考勤、课堂讨论、抢答频次等);正是在大数据时代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使思政课的考核形式灵活多样,考核过程全域化,不在一味强调期末考试的“一锤定音”。思政课考核过程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再到“慕课”等第三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线学习时长和学习关注重点来统计和预测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思政课考核权重赋权,加上学生管理的诸多信息化手段,统筹各种行为数据,实现精准学生画像,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学生思想行为的预测,掌握学生思想变化趋势,从而能够更好地提供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让其在大数据 “实践 ”中成长
首先,应对大数据时代,布置“大数据作业”。如在课前 5 分钟推行诸如“一周新闻播报”的大作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平台搜集相关信息,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材料做成 PPT或者其他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将“大数据”带进课堂,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其次,在“大数据”中推荐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供学生参考。如“人民网”、“共产党员网”官网等和“学习强国”APP,官方数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在茫茫“数据”海洋中陷入”迷航“甚至是“误入歧途”,有助于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探索出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彭明威(1987—),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学历,工作单位: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