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借助家庭教育转变学困生
作 者:许耀堂
(深圳宝安区凤凰学校,广东 518100)
大
中
小
摘 要: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尤其是对于我国这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家基础教育的水平高低、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更事关民族整体素质、新时期人才的培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环境或因素的差异,学生也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层次。对于学困生来说,学校的教学转化策略固然重要,但家长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良好的家风、家庭教育氛围让孩子得到正向、积极的影响,促进孩子的良好的性格和价值观形成。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困生;转化
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到活下去,漫长的一生中都要经历三种环境的教育和影响。这三个环境分别是启蒙时期的家庭教育、青少年时期的学校教育以及之后走向社会的社会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连接着人的一辈子,发挥着阶段性的重要作用。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的确,每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一直到学会自己吃饭、说话、行走、做事,无一不受身边最亲近的父母的影响。所以,就算孩子离开自己的父母进入了学校教育阶段,还是与自己最亲密、最信赖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正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在日常教育与管理等环节的重要性,通过展开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最大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习惯养成。
一、有关学困生转化的具体案例
在我所担任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的名字叫范哓波,从个人日常表现和学习成绩上来看,可以视为一名学困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班主任怕他多事,科任教师嫌他学习成绩差,上课捣乱,他的父母亲说他难教,教不了。几乎所有人都对他的教育失去了信心。有一次,学校组织高年级同学外出进行军训活动,他的爸爸给了他100元活动经费,他拿去打游戏机,玩了,他却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把钱丢了。对于这样品行的学生,哪有教师敢要他,敢自告奋勇的教他。因此,该如何教育他,已经成为了每个任课老师极为头疼的问题。
经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商议之后,一致决定:在新学期开学报名时,不给他报名,一致决定不再建议他在本校读书,劝他转学!这么一来,急得他的父母亲三番四次来学校说情,求教师再给他的儿子一次机会。说到动情时,他的母亲流下了眼泪,父亲也恨铁不成钢的罚他下跪向老师保证一定好好学习。这时,我们教师才叫他写一份决心书,叫他的父亲签名,并互相交换了手机号码,以便随时联系。
经过这一次教训之后,仿佛真的让这个孩子的心灵受到了触动和启发,周围的老师和学生都纷纷表示,他和以前那个让所有人头疼的孩子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不敢乱说乱动了,也没有多事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依时完成。同时,他的学习成绩比起以往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让我们和他的家长都感到非常的高兴和欣慰。
二、有关学困生转化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像范哓波这样的孩子,在每一位教师的从业生涯中并不少见,之所以他可以得到有效的转化,这与家庭的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极为重要,这并不是近几年来兴起来的教育形式。早在几千年前,三字经就有云“养不教,父之过”的格言,此外,在宋朝时期的大将岳飞小时候也曾受母亲教诲,并在其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的典故。家庭教育是孩子道德养成的起点,它在孩子健全人格建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起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其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人们吃饱穿暖之后,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开始日加重视起来,但是现实中更多的父母则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过度管制,“听话”成了“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学校应该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正确的认识家庭教育的优势,“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自主和自由,让家庭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家庭,让家庭成为让孩子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
举另一个学生的案例:我班还有一名学生名字叫文俏杰,在两年前他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出现了一次事件:有同学说他偷东西,但是他并不承认是自己干的。教师只能开导教育他,并与他父母双亲联系,进行学校与家庭互相配合的教育,但是尽管双方合作如此多次,但都没有什么有用的效果。一直到了这个孩子读上五年级的时候,又发生了此类事件,他的惯偷再次败露,并且被同学看见,在人证物证都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然后,他在老师、家庭面前表示了今后不再偷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作为学生家长,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其具有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他们也需要不断地摸索教育经验,秉持客观、理性的视角,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其近期在学校中的生活、学习状态,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并以谈心、游戏的方式走进孩子内心,看到孩子的长处、闪光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使被尊重和重视的。然后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更应该先来思考自己身上是否有着类似的问题,先自我纠正,进而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将模仿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并持之以恒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同时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和孩子一起探究[3]。当孩子遇到学习问题时,鼓励其多角度思考,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中,形成对学习的好感,使其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总之,家长要正确的认识到,不能仅仅将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要积极成为其在人生道路、学习过程中的队友、伙伴与向导,从而帮助孩子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三、结束语
一直以来,似乎一谈到教育,很多家长便会认为,这是学校的事或者是教师的责任。这种过重强调校园教育作用,忽视家庭家庭教育的理念不仅是不科学的,更将会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形成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教师和学生家里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要明白,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完整的主体,并通过家校共育,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学习、认识自我,实现对班级学困生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阮慧娴.以爱为本,因材施教——浅谈农村离异家庭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神州,2020,(23):220.
[2]马春武.如何转化缺乏爱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学困生[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6,(z1):44.
[3]丁璇.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转化研究——以武汉郊区B小学为例[J].中外交流,2020,27(10):376-3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