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诗随曲动 神气自通 ——谈如何利用音乐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精神内涵

诗随曲动 神气自通 ——谈如何利用音乐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精神内涵

作 者:何慕洁 (广东省开平市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开平 529300)

 摘   要:为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推进小学积极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为孩子们打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去传承经典诗文,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我们“以歌和诗  因声求气——小学诗文教学资源创新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课题组根据统编版小学阶段1—6年级语文教材里的诗词(含儿童诗等约150首)的节奏、韵律、情感、意境进行原创谱曲,演唱,录制成音频材料,以“吟唱+朗诵”的形式引领学生在反复唱诵中品味诗词的精髓,让学生爱上中华经典诗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音乐手段;原创谱曲;理解古诗词精神内涵   
一、以唱诵的方式开展经典诗词教学的意义
“诗歌”,顾名思义,“诗”和“歌”本来就是紧密相连的。以《诗经》为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或者可以说是先民的歌唱,它曾是早期儒家的音乐教材。
孔子非常重视乐教。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意思是,以诗歌来感发人的意志,促使人向善求仁的自觉,以礼实现人的自立,最后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可见,音乐的旋律、律动能对人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音乐的魅力确实妙不可言:眼睛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到达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音乐是最能即时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就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音乐对创造意境、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有着神奇的效果。
韩愈、柳宗元、苏洵等人就有“因声求气”的阐述。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因声求气”之说影响较大,他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
再者,音乐是一个强大的记忆触发器,把要记忆的信息与某个旋律结合非常有帮助。最简单的例子是:数不清的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是以歌曲的形式学会了字母表!初学者唱几遍就能掌握旋律,好的旋律甚至绕梁三日,挥之不去。且唱古诗不需要学生有古文基础。所以,对于古文功底不深的小学生来说,利用音乐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能引领他们进入诗人创造的意境中,帮助他们走进诗人的内心,更准确地理解诗文的精神所在,更快、更牢固地将诗歌印在脑海里。
二、利用音乐手段准确地表现诗歌的精神内涵
课题组原创谱曲有如下特点:
(一)歌曲的风格贴诗意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杜甫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表达了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赞美之情。创作此歌曲尽量贴近“润物细无声”的诗意,力求让听者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感受细雨绵绵、润物无声的意境及作者的喜悦之情。
《早发白帝城》是诗人李白遇赦后返回江陵时所写。兴奋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本诗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握好诗人这一特点,创作的歌曲节奏轻快、乐句短小,旋律线上行,高潮乐句表现了诗人情绪的狂放                                                                。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感情基调慷慨、悲壮。歌曲速度稍慢,前两句再现众将士酒后微醉,脚步稍有不稳的情态,音乐情绪沉重、无奈;后两句表现将士视死如归,豪情万丈。音乐情绪慷慨、悲壮。歌曲重复唱后面两句,并达到高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激发听者对诗歌进入深层次的理解。
(二)歌曲的调式有讲究
中国的民族调式比西洋调式丰富。由1、2、3、5、6主音组织调式,分别称为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主音不同,旋律风格也各具特色。宫、徵调式的色彩相对比较明亮、活泼、大气。如《过故人庄》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被友人邀请去田舍做客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赞叹;《咏鹅》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语言清新欢快,描写了鹅的突出特征,让一只可爱的鹅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童真童趣;《江畔独步寻花》,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后,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时所作,诗人此刻的内心是欢愉的……以上歌曲就适合采用宫调式,把诗人内心的愉悦、欢快的心情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羽、角调式的色彩相对比较暗淡,如《凉州词》,诗人王翰以豪迈旷达的笔触,表现了战士上战场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孤独的游子每逢佳节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马诗》诗人李贺借马来抒发怀才不遇,不被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为国建立功业的感情……以上歌曲比较适合采用羽调式,表达诗人忧伤、深沉等的情绪。
(三)歌曲的结构合原诗
①歌曲的旋律起伏与诗歌的起承转合、诗人的情感抒发相契合。
如《敕勒歌》,为突出草原的苍苍茫茫,无边无际,歌曲的前奏这样处理: 
 
 
 
如此一来,草原的壮阔、敕勒人的热情豪放以及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便喷涌而出,让人感觉犹如策马驰骋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大草原上,很好地为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定下了感情基调。
又如《墨梅》,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它们静静地开放。音乐平缓抒情,娓娓道来,充分体现诗中“淡墨痕”的“淡”字。第三、四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盛赞了墨梅的高风亮节。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重在突出诗中“满乾坤”的“满”字。旋律线向上,音乐慷慨激昂,高潮起伏。 
旋律线是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主要元素之一。上行的旋律使人感到兴奋、紧张、力度加强;下行的旋律使人感到平静、缓和、紧张度减弱。
《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采用下行旋律、平行旋律来表达这种依依惜别的音乐情绪。让人似乎看到:诗人与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一步一步从黄鹤楼走下江边。“烟花三月”,不仅再现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此时的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也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已经逐渐模糊了,消失在碧空的尽头……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谱曲时,采用中国的民族调式角调式,以“3”为主音,最后一句重唱第四句诗,          
 
 
 
给人越看越远的感觉,听者更能体会诗人李白对着孤帆长时间伫立凝望的依依不舍之情。
《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为了突出春色“满园”,在旋律的处理上,延长了“园”字的拍子,给人“景物繁多、生机勃发,令人目不暇接”之感。
②歌曲的旋律依字韵。
歌曲的旋律尽量保留文字本身的声调韵律,依韵行腔,最大限度地保留古诗本来的音韵。学生学起来更易于记忆。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为了保留“好”字第三声,添加了装饰音                                ;《清平乐·春归何处》中“春归何处”的“处”加了下波音                               ;《塞下曲》中“大雪满弓刀”的“大”加了下滑音                           。
 
(四)歌曲的节奏藏玄机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改几个音,将小调变成大调,再加快点速度,葬礼曲甚至可以变成春游曲。
《稚子弄冰》,杨万里将小孩幼稚贪玩的心理特征描写得入木三分,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盎然、童趣满满的“儿童玩冰”图。歌曲的节奏明快(132∕每分钟),充满动感,让听者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嬉戏玩乐的心情,仿佛置身其中。
《悯农》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表现的是烈日下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艰辛,歌曲的节奏模仿农民一下一下地锄地的节奏(108∕每分钟): 
 
 
学生演唱的时候甚至可以跟着节奏模仿农民锄地,加深学生对本诗的理解。
《暮江吟》,白居易选取了傍晚时分夕阳斜照下的江景以及入夜后月下的大自然景象,整首诗创造出来的意境宁静、优美、和谐。歌曲的速度稍慢(88∕每分钟),加上歌者以轻柔的嗓音演绎,令听者有远离凡尘、如入仙境之感,诗意不言自明。
(五)歌曲的配乐显古风
课题组创作的歌曲伴奏音乐配器精挑细选,基本上都选取民族乐器。乐器音色的基本特点非常鲜明。
二胡的音色接近于人声,用在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歌曲中,表现将士对长途跋涉军旅生活的无奈、对身处风雪交加的塞外恶劣环境中的惆怅以及因此引发的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泣如诉,对听者极具感染力
笛子的音色比较明亮,用在《江南春》这首曲子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听者眼前立刻会浮现这样的场景:千里江南,黄莺在欢快地歌唱,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依山傍水的村庄、城郭与迎风招展的酒旗动静结合。一幅江南的大好春光动态图便在听者的脑海里形成了。
萧的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用在《嫦娥》这首歌曲能将嫦娥在清冷、辽阔的天宫孤独凄清的境况描述出来……
(六)歌曲的前奏做铺垫
《咏柳》笛子声一响,春天的明媚、和煦,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就一下子将听者带进这种音乐情绪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前奏让人似乎看到了烟雨迷蒙、细润如酥的景象;《采薇》幽怨的箫声夹杂着风雪声,让人眼前呈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暮色苍茫,风雪交加,一位饥寒交迫戍边士兵的孤独从远处走来……
(七)歌曲的情景巧创设
运用各种视听元素,再现情景,让听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鸟鸣涧》前奏几声鸟鸣声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便让人身临其境。
又如《观书有感》中汩汩的流水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轰隆的打雷声、《塞下曲》中的战马的嘶鸣声等等。听者仿佛置身于此场景中,这对整首歌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精神内涵埋下了伏笔。
(八)歌曲的篇幅偏短小
歌曲篇幅短小、朗朗上口,让小学生容易掌握、易于传唱。形式统一:“唱+诵+唱”。一般一首诗词歌曲的时间为2分钟左右。如《蝉》1分40秒;《春晓》2分02秒:《江南》2分29秒……力求让学生唱几遍就可以掌握。
以上所有的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诗随曲动,神气自通”:利用这种“声”引导学生求得古诗词之“气”──利用音乐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精神内涵。
三、充分利用原创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
(一)通过公众号推送
建立“小不点唱经典”微信公众号,结合学校教学进度一首一首地推送。公众号的内容有唱经典、诵经典,还有诗词的书法欣赏和解读,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世界各地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共两万多听众关注了“小不点唱经典”公众号。有时一天的播放量就达到两万多人次。众多小学生因此爱上学习经典诗词。
(二)引入语文课堂
富有韵律的歌曲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位二年级的老师:我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听“小不点唱经典”,上课铃声一响就播放,音乐一起,孩子们就乖乖地跟着唱,课室就不再闹哄哄,唱完就上课,特别乖,课间经常问,什么时候可以听? 
课前以歌曲引入古诗词,为后面的学习预热。如学习王昌龄的《采莲曲》,课前学生听一遍歌曲,初步感知古诗;第二遍便自发跟着音频唱诵诗词歌曲,教师趁机引入古诗学习,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引子,可谓无缝对接。
课堂上播放诗词歌曲有助于创设情境。以演代讲会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老师让学生根据古诗《采莲曲》里的诗句大意演一演这首诗,学生边唱《采莲曲》边表演,诗歌的诗意自会不言自明。学生乐在其中,悟在其中,醉在其中,并在美好的体验中提升了语文能力。
领悟古诗词后,跟唱歌曲,巩固升华。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充分学习古诗后,再反复诵唱歌曲《采莲曲》,对诗词的理解便更上一层楼,并将诗歌刻入脑海。
古诗词唱诵贯穿整节诗词课,犹如一条无形的线索将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相扣,效果斐然。甚至下课了,学生仍感觉意犹未尽。
(三)用好校园广播
充分利用学生在学校的碎片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系统,每天上学、放学、课间休息时间播放诗词歌曲,每周两到三首。下课时间学生会在操场上、走廊上、课室里三三两两跟着哼唱,诗词不经意地渗透进学生的脑海,就如杜甫的《春夜喜雨》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学校每天下午安排一节课下课后学生都站在走廊上,两千多师生挥手放声齐唱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四)课后亲子同唱
课后亲子同唱经典,能让学生再次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带动家长一起唱经典、诵经典,在家庭中形成学经典的浓厚氛围,更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融洽,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五)多种方式展示
通过游戏、比赛、汇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唱诵古诗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更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可以举办全市性的唱诵经典比赛、汇演。学校将诗词歌曲编排组合成歌、舞、诗、剧融为一体的形式演绎经典,让孩子们感受中华诗词的艺术之美,在美的享受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也可以举办校际、班际的比赛。比如班际比赛,学生跟着伴奏音乐自己录制音频,发到班级群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一展歌喉,每个学生都可以担当评委,学生热情高涨,效果不言而喻。
实践证明,“语文也可以唱着学”。“小不点唱经典”深受师生喜爱。以唱诵的形式学习古诗词能迅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爱上经典诗词,也能在声情韵律中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诗词的精神内涵,化难为易。更能让学生在反复唱诵中体会诗人如何通过诗文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年08月
[2]吴金黛.人人都该懂的乐理知识  “少年得到”APP   2018年
[3]许三求《建议作曲入门教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