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以生活化教学模式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作 者:张秋梅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第二中学,福建 莆田 3512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将教学模式与生活化结合起来,成为新的教学形式之一,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原理,用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理解特点的方式去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感知物理知识,形成完善的物理认知结构,最终强化物理实践性,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
前言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当中,教师是通过课本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原理,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少了体验和互动的物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减弱。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则是从生活事物出发,以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导入,与物理知识原理进行有效的融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探索和实践,逐渐强化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打造高效率的物理课堂。因此,本文就如何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展开讨论。
一、导入生活现象,创设思考问题
物理作为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目,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重视。尤其是物理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往往在课堂开始之前就对教学作出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通过有效的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围绕某一个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将生活现象与物理原理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问题思考能力,体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都听到了上课铃声,在同学们有序进入课堂的过程中,有没有思考过铃声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传到我们的耳朵当中的呢?铃声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手指放在咽喉部位,尝试发出声音,有同学可以描述一下发生了什么吗?”“喉部在振动。”“非常棒,那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关系,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思考问题去进行课本预习。”在教师进行简单的导入之后,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物理知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带着教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进行自主预习,最终完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章节内容学习,为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了前提。
二、结合生活工具,深入理解原理
在实际生活当中有很多实际现象是需要通过物理原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物理原理讲解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合理的结合生活当中一些常见的工具来强化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直观性的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降低教学重难点,以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为出发点,将生活化教学有效融入进课堂,逐步深化物理知识教学。例如,在学习到《弹力》时,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生活当中常见的物品,比如橡皮筋、弹簧、篮球等。给学生们先设计一个课堂小游戏,让喜欢篮球的学生来讲台上进行运球演示,其余学生观察篮球发生的变化,将学习氛围活跃起来以后,教师运用弹簧给学生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比如,教师邀请一名同学与教师共同来测量弹簧拉伸之前的距离并记录下来,随后教师将弹簧与挂钩连接在一起,将弹簧向外拉出,再让学生测量此时的弹簧长度,在此过程当中并指导学生对弹簧发生的形变作出观察,明确弹性形变的原理。在学生对基础原理有了掌握之后,教师再引入弹力的概念,并运用带到课堂当中的这些工具来做演示,让学生分析是否产生了弹力,再将弹力产生的条件融合到教学中。再结合生活工具进行有效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生对物理原理的掌握也层层深入,最终强化物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三、设计趣味实验,强化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是当前物理教学当中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在生活化教学模式快速应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当中的物理小实验设计,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创新思维,发挥想象力,最终实现物理教学有效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完一节内容以后,让学生来自主设计物理趣味实验,通过自主准备实验材料,自主操作,自主观察物理实验现象等步骤,深入探究兴趣,强化对相关物理知识的认识。例如,在“物态变化”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原理的指导,让学生来自主设计实验。比如有的同学运用矿泉水和杯子,通过在阳光下进行照射,来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水杯中水量的多少。有的学生则通过加热一块蜡烛来得到“熔化”的实验现象。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意识,也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探究效果。
四、开展课外实践,布置生活作业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物理课堂,更适用于课外探究,在学生开展课外探究的过程中,也是丰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思维的途径,会更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践。因此,物理教师还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开展课外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生活当中的物理实验探究。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时,教师寻找一个阳光明媚,温度适宜的周末,并给学生准备户外实践需要用到的工具,比如平面镜,凸透镜等,带领学生来进行户外物理实验操作。在学生进行小组分配之后,每个小组成员开始按照实验操作的步骤来进行物理现象观察和记录,通过自主操作,顺利完成了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现象观察,明确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理。此时,教师再通过给学生布置生活作业的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探究,丰富物理常识,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究物理实验现象的学习习惯。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并结合生活当中的常见物理现象和工具等,协助学生设计趣味化的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真正的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体现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梅.浅析生活化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59.
[2]黄佳羽.将生活化融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82,84.
[3]陈中伟.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及思考[J].新课程,2020,(41):132.
[4]马金平.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创新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20,(32):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