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语文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学陶师陶研陶心得

浅谈语文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学陶师陶研陶心得

作 者:刘 明 (阜阳市太和县李兴镇中心学校,安徽 阜阳 236000)

 摘   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育;渗透
一、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及行政措施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人文性的目标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看看现在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俨然小皇帝小公主,或者沦为考试做题的机器,他们不懂稼穑,没有责任感和劳动奉献意识,个人中心主义,缺少耐力和韧劲,遇到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退却,甚至轻生。而老师往往只盯着分数,书本知识,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和怠慢,使得我们的教育越来越不接地气,远离社会和自然,成了“楼上的小姐公子哥”,严重脱离实际和社会,已经影响一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无法解决为谁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
今年劳动教育已被提到一个重要位置,然而劳动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指导思想的误区。错误认为学生只要掌握文化知识,考上大学就可以了,掌握劳动技术是走上社会后的事;一是措施不力,教育方法单一。要么是纯理论的说教,要么是纯实践的劳动,学生难于接受。
二、语文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的构想和策略
劳动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渗透到各个学科,而语文学科更能融合劳动教育,体现文道统一的思想,也践行陶行知的行知理论,其实对于学做合一,我们的古人认识深刻独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强调了劳动实践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谈谈语文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
语文科除了有其“工具性”外,还有其“人文性”,这就决定了它担负着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任务。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方面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道德品质、世界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当然也包含其中。因此,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需要
在应试教育魔棒的驱使下,受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影响,学生的头脑中严重地存在着厌恶劳动,瞧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就连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的农家子女也以有朝一日跳出“农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偏执,狭隘,贪图享受,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不懂稼穑之艰难,浪费食品,讲究吃穿打扮,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而不以为耻。他们意志薄弱,经受不了困难挫折。
(三)语文教育渗透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1.用好教科书这块主阵地
学校教育,班级授课,课堂永远是主阵地,离开课堂书本另搞一套不行,所以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依然在课堂,用好现行教科书尤为重要。
教学歌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课文。这类文章对劳动人民勤劳、善良、俭朴、无私的高贵品质进行了讴歌,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回忆我的母亲》里的“母亲”,《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这些人物身上,无不闪烁着劳动人民和劳动思想的光辉。
教学歌颂劳动光荣、伟大的课文。这类文章对劳动恢宏的场面进行了描绘,歌颂了人类通过劳动“喝令三山五岳开道”的雄伟气概。比如《菜园小记》有关种菜的描写,《记一辆纺车》里的纺纱竞赛场面,《风景谈》中劳动创造的“第二自然”,劳动的光荣、伟大,劳动力量的神奇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火热的劳动场面,体会劳动的伟大光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文学的直观情感熏陶。
教学介绍劳动技艺的文章。这类文章通过对劳动技艺的介绍,充分地说明“美”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美”就体现在人们劳动的成果上。从而使学生既懂得劳动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也自然地产生一种参与劳动、亲手创造美的欲望。比如《核舟记》中核舟雕刻的精巧,《卖油翁》中老人表演的精彩,《景泰蓝的制作》里制作程序的流畅,无不闪烁着“美”的光辉。教学中老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劳动美的教育,让语文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有机的结合。
2.用好写作课  
现在学生的作文假大空,学生腔调,考试八股,缺少生活气息和生活的真实,原因在于我们闭门造车,脱离生活和自然,没有“活水”怎么有清流。多年来,我坚持走出去,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火热的农村工厂去体验去写生,于是学生带着浓浓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文字应运而生。
(1)赞颂劳动人民。如《搬砖的大学生》、《城市美容师》、《我爸爸是司机》等,从身边的劳动者入手,让学生走近他们,接触他们,描写他们,讴歌他们,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记录劳动场面的写作训练。如《秋收时节》、《车间即景》、《阳春三月去植树》等,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感情。
3.用好语文综合实践课。新教材强调综合性学习,而综合实践中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劳动意志无疑是个提升。
(1)坚持请进来。请校外劳动模范讲自己的劳动经历,让学生进行会议记录训练,然后组织学生互评互改。这样既从思想上使学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又培养了学生记录的能力。也可请劳动能手现场献艺,让学生书面或口头介绍劳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听”“说”或“写”的能力。
(2)坚持走出去。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或农村的先进单位,然后写调查报告,使学生既增强了为祖国建设事业认真读书的信心,又锻炼了写作能力。也可组织学生分头采访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然后指导其写通讯报道、人物特写等。
4.开发校本资源,综合学科资源。
把语文教育和校本资源,其他学科资源,融合运用。参加学校劳动,设计班级文化,改善学习环境,让美术、音乐、物理、化学、数学和劳动结合起来,让语文整合它们,纲举目张,让语文的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劳动教育,从而体现大语文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淑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探究——以《幸福在哪里》为例[J].考试周刊,2019,(48):58.
[2]陈国梅.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劳动最有滋味》教学谈[J].小学教学参考资料,1995 :6-7.
[3]刘孝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7,(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