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以《乡土中国》为例

作 者:蒋学艳 (马鞍山市第二十二中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马鞍山市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度支教课题“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在《乡土中国》阅读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MZJ1912。

 
摘   要:高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可跟随作者的思路对我国传统乡土社会面貌进行窥探。不仅可丰富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丰富的思维模式。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导向下,教师需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应用价值。能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对学生实行自主批读指导,并进行良好的文化交流。由此,形成更具可行性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
引言
《乡土中国》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学著作,作者费孝通利用14个篇幅,以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进行阐述。该著作全面、系统的介绍了我国特殊时期基层社会的面貌,并基于“乡土”概念展现了基层民众的生活百态、社会传统文化与治理结构等。《乡土中国》对现代年轻人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应将其科学地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而针对高中语文对《乡土中国》这一著作展开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应结合学科教学特征与教学目标等,制定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设计了不同的教学任务。基于具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群组。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在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被第一个提出。新课标提倡整本书阅读,并明确指出将整本书阅读科学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即必修阶段、选修阶段、选择性必修阶段,可见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而我国教育专家与学者也都曾对该教学方式给予高度肯定,认为除独立的文本以外,需能联合书籍的每一个章节进行系统性的阅读。高中教育阶段,需能做到结合现代文学的整本书,对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行培养。而所谓“整本书阅读”,更强调“整”对阅读教学的意义。“整”就是字面上完整的意思,建议教育工作者不对文学作品进行节选展开教学阅读教学活动。而是以独立意识对持续性、完整性的文学作品进行品读与鉴赏,不仅对学生的文学底蕴进行有效提升,还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将对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并使他们能够以独立精神看待每一次的完整阅读。同时,在既定的时间与空间内,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对整本书进行阅读与品鉴的过程中,能够大大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能。总而言之,整本书阅读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切实展现相应的阅读成效。确保学生完整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形成独立精神,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以及完整且科学阅读完整书籍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
(一)推动教育工作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最大化整合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依赖教材与教学大纲。以学科为核心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得各个学科间产生严重壁垒。由此,将十分不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教育工作者,需能从文化基础、全面发展、社会参与等不同的角度与视域出发,对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形成新思考。语文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理论运用、思维模式的丰富与拓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等意识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有计划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将语文教学与课程外部的学科建立连接,并能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文化、技术等进行科学的整合。而整本书阅读的融入,可促使教师以独立精神展开跨学科特色的语文阅读教学。整本书对于整合教学资源具备先天优势,即文学书籍、科学论著、学术课题研究等都可作为展开阅读教学的素材。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角度出发,教师与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极大拓展他们的学习思维。如学生可从数理思维、大数据思维等,对跨学科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全面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无论是在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方面,还是在思辨能力、批判思考等方面都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成效。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对解决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狭窄视角与思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促使教师从本质上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
(二)整本书阅读可强化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效能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具备多元渠道获取知识与数据。并在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下,使得学生的碎片化阅读形式被逐渐固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丰富学生知识层次、开拓眼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却不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底蕴。无论是学生已习以为常的浅阅读、快阅读,还是利用智能移动设备的浏览性阅读,片面化的对知识进行了解与学习,并不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夯实的文学功底。而将整本阅读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为学生带来新的阅读体验。整本书阅读可使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性的品读,能够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建立深刻的认识。通过整本书阅读,更利于学生吸收知识精华,以及深刻的哲学思想等。基于科学的阅读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无论对学生的建构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文学修养等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加深了解,并产生高度的认可度。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本质内涵,以及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单一的知识获取,更注重他们整体思维、宏观意识的强化。最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基于整本书阅读,能够针对客观现实问题探索相较完善的解决措施。
三、以《乡土中国》为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
在具体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并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按照合理的阅读步骤对《乡土中国》的各个篇章进行理解与品鉴。例如,教师针对学生良好阅读兴趣的培养,可根据学情、学生阅读需求等,制定更易于吸引学生眼球的整体阅读方案。如利用声像并存的视频课件对《乡土中国》中的目录进行导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该著作的整体思想与文章主旨;通过浏览、跳读、略读、精读等阅读手段,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要有一定的阅读学术著作的“预期”,找准阅读学术著作的“钥匙”——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反复阅读,积极思考。在具体章节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从《乡土本色》入手,引导学生以浏览、猜读等阅读方式,对该章节内容进行理解。而后,引导学生分别从他们喜爱的章节入手,对相关内容进行细读、精读。教师在设计阅读计划的过程中,需对阅读进度进行精准把控。做到兼顾整合、照顾个体,注重把握过程性节点。如当学生对第一章节所展现出的乡土性、熟人社会等建立有效了解后,再鼓励他们继续品读《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以此方式,确保学生有序、有计划的阅读《乡土中国》这部经典著作。
(二)对学生实行自主阅读指导
整本书阅读,应“以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交流讨论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
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诚如以上论述,不限于知识的传输与获取,还应对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能力等进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化设计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案。在确立明确的阅读目标与阅读流程后,需逐渐实行自主阅读指导。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能逐渐形成自主阅读习惯。从目前的语文教学安排来看,在课堂上对《乡土中国》进行整本书阅读是不现实的,这不符合教学规律,也无法获得充足的教学时间。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课下完成整本书阅读计划。教师需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有圈点评注意识,边读边批,既要对文章形成有深度的思考,还需记录阅读者自身的感受与感悟;要有质疑意识,带着“我认同这个内容吗”的疑问推进阅读;要训练概括能力,如看完一段、一个章节,立刻概括读后内容;要有猜读意识,激发自己的阅读期待,如看到标题《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思考标题给予了我们哪些暗示,从这部分能读到什么内容。以《血缘与地缘》为例,可引导学生从批读示例开始,鼓励他们对文中的贸易活动、发生在村落中的人生百态等内容进行批读。使学生基于“血缘与地缘”理论,对我国乡土社会的生活图景建立联想。同时,教师利用自主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对《乡土中国》进行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将文中的插画等进行创新设计。这样,可极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令他们能自主阅读与品鉴各个章节知识。
同时,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在制定整本书阅读计划的过程中,教师需切实关注到个体的成长差异、心理特征等,需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做到有始有终、循序渐进,分层次进行。当遇到理解能力差、学习注意力极度不集中、不能跟随其他学生阅读进度的学生,教师需适当降低阅读的要求,不过于强调阅读任务,而应科学培养学生阅读积极性与兴趣,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阅读技巧,令他们以端正的态度重新融入到学习中。基于此,真正发挥自主阅读指导的作用与优势,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基于整本书阅读在思想上获得启发,在阅读能力上获得提升。
(三)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文化交流
教师在开展《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过程中,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丰富他们的知识底蕴,还需对他们的交流、交际能力、反思能力、批判精神等进行强化。更重要的是,教师需确保学生针对整本书阅读活动建立积极的意识形态,而后才能更有序、高效的开展文化交流、思想沟通等活动。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常规性的教学各个流程中,对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评价。真正了解与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特征等,从而更具有针对性、指向性的进行交流与沟通。即教师需积极构建交流展示平台,使教师与学生就《乡土中国》书籍形成全面性、深层次的讨论。
而这里所谈及的交流展示,更强调在阅读成效、阅读体验等方面的展示。例如,学生结合《差距格局》这一篇章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可先对学生的批读成果进行评价与展示。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论文批改、主题交流等形式,对学生的成果展示进行评价。而后可以针对《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的概念设计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就阅读整本书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那么经过近百年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我们今天的中国发展日新月异,是否还能继续称之为“乡土中国”?当今的中国社会,是否还需要“差序格局”?以此引导学生在理性的思辨中体验别样的整本书阅读体验。在这样一个辩论活动交流中,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包括学生的自信、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当然,还可以利用校刊或更高平台,设计《乡土中国》文学书籍推广等活动,使师生间依据具体的载体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如学生在对《乡土中国》设计推广阅读文案的过程中,教师就能看到学生对整个书籍的认识与了解程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与他们进行针对性的交流。当然,交流可基于某种特定的活动,也可在论文批注与讨论中进行。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乡土中国》进行不断的品读与思考。从而,真正发挥整本书阅读的优势与作用,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考能力、整体思维等获得有效培养。
结语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在具体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能结合实际教学条件科学设定阅读教学计划。既要实现基本的教学目标,还需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文学创新精神、文学素养等方面获得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统编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郭宏雪,高春燕: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名作欣赏,2020(17):105-106.
[4] 颜培杰:整本书阅读视域下的中考名著阅读评价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20(14):85-86.
[5] 李俊峰: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问题探微[J].当代教研论丛,2020(05):25-26.
[6] 李春季:扎根阅读土壤,提高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整本书阅读与写作教学实践[J].汉字文化,2020(08):117-118.
[7] 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