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中华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实施策略研究

中华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实施策略研究

作 者:钱 勇 (华中师范大学 430079)

 本文来源: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项目《中华音乐文化在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实施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K02072017-0041

 
摘   要:在对中华音乐文化传播的研究当中,对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播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从传播内容的遴选、传播路径及传播方式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利用智慧音乐教育及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传播的方法,进行了探入性研究,以期达到中华音乐文化智能时代的传播效果,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中华音乐文化;新媒体;智慧教育;共享平台
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发挥,也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文化核心的文艺作品,正是在文艺的记录、展示、传播、教化和传承以及国家形象建构中,成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教育与普及传播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重塑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当下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传播较为薄弱,在民族文化复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快更好的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就彰显的尤为重要。
一、中华音乐文化传播内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必须本着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既要坚守本根又要与时俱进,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文化的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音乐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与追求。中华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精神的重塑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乐教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交流互鉴,对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华音乐文化与世界各国音乐文化的互学互鉴、相亲相习。王耀华先生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一文中具体提到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到底要传播什么,主张应当以“观”、“味”、“悟”逐层深入的方法对传播内容进行“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适合时宜”的“适应性”选择,并且以开放的心态辩证的对待传播、接受过程中传播内容的“变”与“不变”。[1]
例如中华诗词是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是中华民族在遵循美学的格律规则上创造形成的一种大美体裁,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人们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彰显了语言的音乐美。往往一字致深远,一词创境界,一首诗就表达了一个世界。中华诗词以愉悦而至致美,以乐韵而至懿德,因而具备了“兴观群怨”的社会作用。因此中华诗词的教育传播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精神的重塑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传播较为薄弱,在民族文化复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遴选传承优秀的好作品是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如何更好的弘扬中华文化就彰显的尤为重要。
二、中华音乐文化新媒体传播路径
当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的革新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新技术媒介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重新塑造着大众的认知方式。传播平台方面因智能手机的出现,加速了移动终端的进程。新媒体的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相较与传统PC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例如: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方式表现为融合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特征。从传播内容的形式上则是集多种媒介(如书媒、声媒、视频媒等)的融合而成的传播形式。公众平台所有网节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总的信息流之中,接收方在获取信息后可以迅速及时的反馈信息。
在传播学者研究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几大研究方向:一个是从社区、社交属性研究微信、微信朋友圈,如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一个是从“微”的角度研究,很多人选择了微博和微信的比较角度,如赵桐羽《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产物的传播学探析——以腾讯微信为例》;从传统传播学角度研究,如赵敬、李贝《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现状初探》; 传播学者秦艳华、路英勇在著作《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中从手机的角度提出手机媒介的出现令传播学理论重构,详细阐述手机媒介是如何使得“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和“使用与满足”重新解释和重构的。
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音乐文化的研究上,例如夏天《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王俊霞《音乐文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井源源《基于新媒体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研究》;魏星《浅析音乐传媒品牌的经营与传播——基于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微信公众平台实证分析》等等,都从各自的视野阐述了利用新媒体传播音乐文化的速度、覆盖面及受众数等方面要大大优于传统媒体的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如何进一步搭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携手合作伙伴与业界同仁,通过创建智慧音乐教育和构建资源共享平台,推陈出新、合理布局,多渠道融合来引导传播中华音乐文化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中华音乐文化智慧教育传播策略
(一)创建智慧教育新模式
学校基础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内容,它对于培养学生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综合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开发智能、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陶冶高尚情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用催动了传统制造行业的变革。科技创新引领行业变革和模式创新。相对于现有的传统教育,改革、创新现有的教育模式,运用音乐智慧教育模式是实现中华音乐文化更好传承的重要手段。
依托智能科技的核心技术及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合作联盟,搭载新媒体网络传播平台,解决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创作、传播、分享层面的问题。以智能钢琴乐器创新应用为入口,进行智能装备系统软件的提升和大数据的采集,将音乐智慧课堂应用到中华文化教育当中[2]。以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和新媒体网络平台为依托,遴选中华优秀古诗词100首加以音乐创作与编配,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支点、以创作实践为导向、以教育大数据为依托、以数字分析技术为评价体系的数字化音乐教育新模式,实现音乐智慧教育的信息化、数据化、智能化,为今后中华音乐文化的普及教育传播,形成示范效应。通过新兴融媒体网络平台通道的创新途径,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普及传播。
图解(一)
(二)搭建音乐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联盟[3],以新媒体+智慧课堂为入口,组织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坚持中华文化的正确引领方向,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音乐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以乐教人,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通过音乐创作与编配结合智慧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用,构建平台与学校、平台与社会、平台与个人间可互动的“智能硬件+教育联盟+智慧教室+音乐教育大数据”的生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对社会大众的共享。借助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教学与交流,教与学过程相融合,实现高效、生动的课堂教学、人人享有便捷学习服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和课外学习兴趣。促进中华文化音乐教育新模式智能化、信息化、数据化。建立教育团队和社会大众间的交流和共享机制,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智慧教育与大众传播。
音乐教育资源共享不仅是转化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推动音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解(二)(见右上侧)
依托教育大背景推动学校间的联盟合作及教育教学资源来搭建网络新媒体公众平台,形成多渠道、全覆盖模式引导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播主流作用。
1. 依托高校联盟建设搭建全国高校联盟线上教育平台,将中华音乐文化的大学课外教育课堂纳入其中。
2. 依托高师教育实习建设搭建全国中小学线上教育平台,将中华音乐文化的学校课外教育课堂纳入其中。
3. 依托专业艺术实践服务于社区建设,将中华音乐文化的大众传播纳入其中。
4.依托留学生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国际线上交流平台,将中华音乐文化的世界传播纳入其中。
图解(二)
参考文献
[1]文来源: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性和 “变” 与 “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 年第 3 期.
[2] 钱勇作为项目负责人于2017年在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与安徽华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产学研智能钢琴智慧教育实践基地.
[3] 钱勇作为发起人于2017年11月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联盟.
[4] 《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栋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
[5] 《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
[6] 《理解新媒介——延伸麦克卢汉》罗伯特?洛根著,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7] 《信息不等于传播》多米尼克·吴尔敦著,宋嘉宁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年
[8] 《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秦艳华,路英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期刊类:
[9] 郭小利 、王耀华:《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音乐》2012年第1期
[10]王耀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国际传播与推广———传播内容的层次性、适应性和 “变” 与 “不变”》,《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4 年第 3 期
[11] 魏星:《浅析音乐传媒品牌的经营与传播——基于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微信公众平台实证分析》,《黄钟》2014年04期
[12] 夏天:《浅析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策略》,《新闻战线》2015年12期
[13]王俊霞:《音乐文化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艺术教育》2015年12期
[14] 井源源:《基于新媒体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国报业》2016年14期
作者简介
钱勇:(1974-)安徽桐城人,男,华中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