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

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

作 者:王 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教学研究室,新疆 维吾尔 848000)

 摘   要:随着高中课程的全面改革,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学生面临的学习难度越来越大。物理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很多学生眼中的学习难点。关注教学改革后物理教学目标的变化,内容的更新,积极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度过物理学习难关,突破教学难点,才能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物理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物理;演示实验;难点;课堂;创新
前言
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很多知识点都有密切关系。因此,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程度,都关系着后续学习困难与否。在高中阶段积极利用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学习难点的新方法,促进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对物理概念或理论有具体认知和客观评价,才能获得正确的物理理解。
一、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难以提起学习兴趣是常见的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科学习的情绪难点。演示实验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要有吸引力,要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使用演示实验解开学生的思维困惑,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
像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在摩擦力学习环节,最经典的实验便是在一个水平桌面上放一个小木块,将弹簧称勾放在小木块上,并用一个水平向右、逐渐增加的力缓慢拉动小木块。这样的实验现象,能让学生关注压力变化和物体状态的变化,从而分析再拉动木块,木块没动之前,木块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而木块始终静止。根据二力平衡,可知道这是木块一定受另外一个与拉力等大反向的力,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教师可以从这一经典演示实验出发,将可以变动的实验材料加以变动,提高演示实验的吸引力。将小木块换成任何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存在,像课本、铅笔盒、零食包装盒等。当学生注意力放在演示实验上,他们的思维会随着演示实验现象的变化而快速运转,将实验与物理知识相结合。在有了学习和探究兴趣之后,学生的许多学习难点便迎刃而解。
二、利用演示实验,增加物理体验
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演示实践,不仅向学生展示着学习内容所对应的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更在向学生展示物理概念,让学生的思维收获更多发展动力。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对精确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很多实验内容对精度要求也很高,现场演示的方式无法达到实验效果。课堂中缺乏演示实验,又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模拟实验的开展,帮助学生解决物理学习难点。学生在动画与视频等多种资源的支持下,对物理知识进行全面且准确的探究,形成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为之后的个人物理学习和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像在讲解“布朗运动”这一项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调动学生在初中所学习过的扩散现象,让学生了解“各种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运动着”这样的物理原理。在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悬浮的花粉,发现这些花粉颗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的说法易理解,但缺少说服力。在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显微镜物镜下的分子运动情况。让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帮助下,进入微观世界,认识到物理理论所描述的对应现象,促进学生理解和接受布朗运动这一物理理论。以实验为前提,学生的学习困难大幅度降低,还会产生“我来试一试”的想法。
三、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科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才预示着物理教学目标的达成。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演示实验的应用,可用作物理理论的验证,也可用作物理推论的探究。在学习物理现象和定论时,教师可以利用验证性的实验,帮助学生求证所存在的猜测是否正确。在验证过程中,学生个人探究能力快速发展,物理思维也会越加完善。因为他们需要将自己所思考的内容付诸于行动实践,将自己想要验证的理论作为实验目标。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完成个人物理学习目标。而探究性实验,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探索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中物理课本中的许多验证性实验都在向探究性实验转化,这是因为学生个人探究能力发展越发重要,是教育改革的必要内容之一。教师要通过课堂实验活动的有效组织,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让学生形成学科技能,从而解决课堂学习的难点。
像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具体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在这一节内容中,教师要通过多项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做实验,将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的高度A点,然后放开。在小球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小球可以摆到A点等高的C点。经典的演示实验,将物理理论转变成为物理现象,学生在验证中认可物理理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组织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与实施实验,实现物理学科素养水平的提高。针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提出具体探究问题。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参加探究,自由发言,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思路受限的问题,成为课堂学习与参与实验的受益者。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抓住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演示实验,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形象,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趣味性。以实验现象作为讲解切入点,以实验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高中物理课堂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周快林.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J].高中数理化,2020,(16):48-49.
[2]李卉.演示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5):127.
[3]王建国.演示实验的运用对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27):27-28.
[4]王占球.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2020,(1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