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把学习兴趣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把学习兴趣注入孩子的心灵深处

作 者:潘程程 (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祠堂完小,湖北 枣阳 441209)

 摘   要: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的工作者,看到一种普遍现象:“在中国的课堂上,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小手背后,双脚并齐,全神贯注的注视着老师。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起统一规范的手势,这样的场面犹如到军营战士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不少孩子感到巨大地压抑和束缚”。这是美国教育工作者看到我国教育现状后所讲的一番话。

关键词:兴趣;关爱;学生
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知道,学习的内容越是枯燥,孩子就是越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一旦发现孩子们不喜欢学习,不管是数学、还是语文、英语等,我们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或者找出高招,逐步加以转化。如果他们的厌学情绪持续越久,对他们的危害也就越大,我们作为知识的引路人,要想出适宜的办法,让学生在学习中走出困境,并把学习热情注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找出有利于学习成长和进步的有效途径。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朝向,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探究的机会,使他们主动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一)玩中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瑟夫.奇尔顿.皮尔斯说过:“玩耍和听故事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块基石。”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和实际所得之间的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学业不佳和不良行为现象出现等。缺少玩耍的后果还包括:孤独,抑郁症等现象。玩耍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孩子们玩耍不是为了开心,也不是为了给大人留出闲暇时间,而是因为他们可以在玩耍的过程中锻炼创造力、想象力、毅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和耐力等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尤其是低学段的孩子们(1-2年级),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玩中学、学中玩”,让“玩”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解机械重复,枯燥无味的偏题,怪题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越玩越快乐。在玩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我们在学习“百分比”这方面的知识时,我和学生互动,在班上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口袋里放入6个同样小球,分别标上6个自然数,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口袋取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时,定为学生胜,如果两数相加和为奇数时,定为教师胜,经过多次取出,多次合算,比赛的结果表明:老师取胜的次数较多,学生取胜次数少些,不少学生议论纷纷,猜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然后引导点拨,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讲明了道理让学生明白,两数相加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两数相加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也就是说:老师取胜的可能性占60%,学生取胜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取胜的次数较多。最后我语气较重强调指出,街头巷尾或者是集贸市场有些游戏(赌博)活动,“坐庄”老板使的就是这种骗术手段,骗取不少南来北往游人的钱财,千万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二)做中学
数学内容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渗透于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其知识和技能将成为人们不断发展、生活、生存的“通行证”。它的作用无处不在。教学中,让学生走出教室,培养动手能力,我们要创设用数学知识给学生提供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印象与巩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过后的数学知识,“比和比例”,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先让每个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然后说出具体要求,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随聪明能测量计算出操场旁边这棵松树的高度?不少学生相互张望,甚至是摇头否认,没有办法量出,还有少数几个学生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还有人提议拿绳子,拿出绳子又怎么办?正在学生无奈之时,我取出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的插在操场上,这时正是阳光灿灿,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适当时间,量得这影子长刚好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子影子到松竹竿的影子,选择适当时间,量得这影子刚好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子影子到松树的影子,就知道松树的长度了。不少学生很快找出量出树高的办法,也就是说影子的长度是树高的2倍。这个做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测出树影的长度,也就轻松的知道树高了,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不少学生写出:树高=影长×2,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扩了眼界。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二、关爱学生,让教育充满善意。
作为一所学校,或者说相对一名教师而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固然重要,但必须在孩子的身心健康前提下实施。如果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乐趣,身心健康而失去了办学宗旨;以牺牲孩子切身利益,自由自主发展,忽略了孩子亲身感受,片面追求以分数为代价,也就等于失去了存在合理性,更谈不上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纵观不少学校领导、教师,不顾孩子的感受和选择,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无视教育教学规律,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始终扛着“分数至上”的大旗,为争得名次放大招,国家颁布课时标准任意更换,课时增减随意变更,正常的教学常规遭到扭曲,导致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心理健康严重缺失,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校失去了平和与诗意,增添了许多浮躁和功利。减负的号角声声不断,但学生的书包沉重依旧,久而久之,孩子在“疲劳战”环境下生活,超负荷中运转,激情死了,梦想灭了,动力没了,剩的只有暗淡的眼神和悲观的叹息,他们感到无助、无奈、无力,最终失去了在校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也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关注孩子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功”,更应该关注是他们走向社会后的发展情况,不只是关注孩子们对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孩子们潜藏于心灵深处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学校是孩子梦想升起的地方,教师则是学生实现梦想的引领者,让我们的教育充满善意。貌由心生,心善则美,愿师生快乐,让善意之花绽放在我们心中!
参考文献
[1]梁克炳.注入科普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J].学园(教育科研),2012(04):166-167.
[2]孙艳萍.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J].黑河教育,2020(06):55-56.
作者简介
潘程程,女,汉族,大学学历。小学二级教师,出生于1986年10月8日,现任湖北省枣阳市七方镇祠堂完小综合学科教师。今后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学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