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作 者:张守海1 何 丽2 (1.五莲县教育和体育局,山东 日照 262300 2.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山东 日照 2623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得到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阅读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至关重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工作,有效转化学困生,才能使语文课堂为每一位学生服务。本文将以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做几点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兴趣;能力
前言
所谓学困生,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成绩较为落后,上课听讲习惯不佳,学科学习兴趣不足,作业完成积极性不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小学语文学困生群体得到有效转化,从而提升班级整体语文学习水平。
一、激发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转化学困生与培养其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其思维仍以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借助阅读氛围的优化以及阅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阅读学习产生兴趣,再逐渐培养起阅读技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发不同的方式,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娱乐转向学习,体会到阅读学习的快乐。
像在讲解《姓氏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相关歌谣。调动小学生的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歌曲上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姓氏歌》的具体内容,从而深入到学习活动中。低年级的阅读内容相对简单,其主要学习任务是识字、写字。教师可以借助歌谣这样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学会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段文字上。停留一段时间,并做思维运动。在中高年级,学生会接触到具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文章。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像在讲解《盘古开天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资源,将抽象的文字转变成为形象的图片。让学生先调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关注图片中的人物、环境,促进故事情节以图片的形式深入到小学生的头脑中。当学生对图片中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做看图说话活动,维持学生的阅读学习热情。最后,将学习任务引向文字,以图片和互动为前提的阅读任务,会变得简单起来。学困生也能够通过阅读,发现其中的人物、要素和情节,理解阅读文章,有效回答问题。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让学困生意识到阅读学习的轻松和快乐,才能促进其在未来的学习中逐渐转化。
二、关注差异,培养阅读能力
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特殊群体,便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水平与其他同学不同。每一位小学生都有不同的认知能力,他们的思维发展开始时间不同,速度不同,表现在语文阅读活动中的能力便不同。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差异,接受现实的学情,有效开发培养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合理教学活动。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做基础训练和思维训练。能力不同的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客观评价自己。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有一定的优势和不足。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认真发现个人不足,了解个人优势,才能使其产生充足的学习动力,调动起阅读学习积极性。学困生的阅读能力培养,不仅要夯实其语文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合理选择阅读方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完成。借助他人的思维方式与阅读习惯,找到解决个人阅读学习问题的方法,是学困生在小组学习合作活动中的受益方式。
像在讲解《乡下人家》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朗读、交流的方式,理解乡下人家各族景色的特点。积累一定的优美语句,感受田园风情,对农村生活产生兴趣或热爱之情。在课堂中,教师要利用阅读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描写乡下人家相关景物,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表达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给学困生创设学习机会。教师可以将学困生与其相熟的能力较高的学生分到一组。帮助学生突破人际交流障碍,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表现出自己的问题。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得到他人的帮助与照顾。教师可以设置“品读语言,感受美景”的任务,像“阅读全文,发现乡村风景并进行总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自主阅读文章,并将发现的乡村风景划出来,利用课文中的原句朗读和个人对乡村风景的总结与他人交流。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困生可以先开口说出自己相对较少的发现与观点。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做补充,在补充之时,学困生能够反思自己的阅读漏洞。
三、积极评价,培养阅读能力
教师的课堂评价,对于学困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学困生,都是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利用积极的评价,放大学困生的成就,让学生更多地发挥个人潜能,才能使其阅读能力得以提高。教师要借助适度的激励,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困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教师要我学转”变成为“我要主动学”的学习者。教师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去激发学困生的阅读欲望。
很大一部分学困生不存在智力问题,他们缺少阅读技巧和积极的阅读情绪。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关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用合理的鼓励,放大他们的进步,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方能在未来的阅读学习中积极主动起来。像有的学会虽阅读能力较差,但朗读能力强。教师要将朗读课文的任务多交给这样的学困生,并借助朗读表现优异给予表扬,使他们在接下来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极表现。
结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教师要认识到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认知能力不足等诸多特点。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起语文阅读积极性。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语文学习自信,在未来的语文学科学习过程中彰显个人优势。
参考文献
[1] 武学顺.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8):96.
[2]张玉芳.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9,(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