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阶段数学素养与财经素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
作 者:黄潘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 广州 510631)
大
中
小
基金:广东省财经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小学财经素养教育与数学素养教育的融合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7-G-047)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存在明显问题,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转变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财经素养的策略,做到理论结合实际,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从而实现本身的学科价值。
关键词:数学素养; 财经素养;举措和对策
一、 关于“数学素养”和“财经素养”
(一)数学素养的概念及内容
数学素养是指个体在多种情境下能够使用公式表达、应用以及理解数学事件的能力,包括数学推理、数学概念的应用、解题技巧、运用实例和工具来描述具体情况等[1]。PISA2012 数学素养测评从“个人的、社会的、职业的、科学的”等四种不同的数学情境中测量学生对数学概念、工具和关系的理解及应用,具体包含“变化和关系”“空间和图形”“数量”以及“概率和数据”四个方面。
(二)财经素养的概念及内容
在PISA2012测试框架中,财经素养被首次定义为“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体理解和把握财经概念和金融产品,意识到金融风险和机遇,并做出正确财务决定和采取有效行动以改善财务状况和实现财富增值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能力”[2]。PISA2012 关于财经素养的测评框架包括内容、过程和情境等三个维度。内容维度包含了财经知识以及对财经知识的理解程度等内容,包括货币与贸易、规划与理财、风险与回报、金融视野与金融世界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数学素养”与“财经素养”的关系
从PISA 测评视角看,数学素养和财经素养的测评维度上暗含着一些交叉和重合。从大量关于数学素养和财经素养之间关系的研究来看,数学能力与财经素养和财经决策之间有明显的影响。数学素养是财经素养的前提与必要条件,财经素养测试也大都以一定的数学题目为载体,这就使得两种素养有较大关联。
二、 问卷调查
笔者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部分学生参加财经素养与数学素养融合教育情况展开了调查和研究,基于对小学生参加财经素养与数学素养融合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对小学生参加财经素养与数学素养融合教育现状的进一步探究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财经素养与数学素养融合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也为深层次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证基础。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分别向低中高年级各班随机发放问卷,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为广州市某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共计157份问卷。问卷从数学情感和能力和财经现状及问题2个视角进行设计,共计27道题目。通过调查、整理有效问卷和数据系统分析,找出小学生数学素养与财经素养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有效地提高数学素养与财经素养融合教育提供重要的参考。具体分析如下:
(一)小学生的财经知识缺乏,对基本概念模糊
经统计,在回收的157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当问及钱能买到所有东西,依然有3.18 %的小学生选择“能”,这说明部分小学生对钱的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缺乏足够的了解。然而,美国财经教育目标是要求孩子在三岁即能认识硬币和纸币,4岁认识到钱无法买到所有东西,可见我国小学生财经素养培养远远要落后;问卷中考察小学生对市场经济中一些现象和概念的理解,如外汇,依然有59.24 %的学生不了解外汇与人民币的区别;有78.98 %的小学生表示自己有零花钱。然而只有不到半数学生有自己的银行卡或储钱罐。此外有77.07%小学生知道三种以上银行名字,可见大部分学生不会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对理财、储蓄、存钱等概念缺乏认知。
(二)小学生的理财实践经验欠缺
在被调查的157名小学生中,有52名小学生表明自己没有挣过零花钱的经历,约占被调查小学生总数的33.12 %。通过不同年级的统计资料对比发现,52名小学生中,低年级有19名,中年级有19名,高年级有14名,都分别占年级的38.78%、27.94 % 和35%。由此可以得知,该事件的发生与年级的高低不相关。有15.29 %的小学生表示没有自己去超市或菜市场买过东西,然而有过半数的小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网购经历,发现要具备的财经素养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训练机会少,教师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等密切相关。问卷调查当中还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均没有记账本。因此对该事件进一步统计分析,将该事件与“购买东西时,你有对比几家商店的价格再买吗?”交叉分析,初步探讨消费计划对小学生财经素养的影响。结果显示,70 % 有记账本的小学生在购买东西时,经常有对比几家商店的价格再买,而没有记账本的小学生只有37.61 % 在购买东西时,经常有对比几家商店的价格再买,可见大部分小学生平时花钱没有合理规划,理财意识相对薄弱。
三、于数学素养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财经素养的举措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试提出对策:学生运用数学素养注重培养财经素养并与之相结合;家长不能盲从,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思想,多鼓励孩子发展数学素养,并进一步融合财经素养教育;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政策,发挥主流教育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改变教学模式,寓教于财,提高学生理财兴趣。
(一)举措和对策1:学生自身应注重财经素养
小学生群体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其财经素养更应该得到重视和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财经价值观,提升财经素养,不仅为其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定重要的基石,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学生可以将数学主动融入经济生活中去,发挥数学课程基础性、应用性、发展性的功能,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还可以提高财经素养[3]。
(二)举措和对策2:学校应推进教育模式转变
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较高,但数学课堂却枯燥无味。显然,学校目前的数学课程无法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中寻求突破,选择合适的数学内容,渗透财经素养教育,形成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将数学课与财经素养教育相融合,将一些数学课程经济情境化,数学实例更贴近于当下的经济生活,成为经济生活真正的主角,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生活应用,发挥数学在生活中的工具作用。将课本知识与社会经济生活有机结合的作业布置,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例如:让学生去记录自己一周或一个月的消费;班级某项活动经费的申请与应用;策划一次小组外出活动经费的申请等等。
(三)举措和对策3:家长应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必须适时地把数学知识进行揭示,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纳入家庭教育计划之中,让孩子参与经济实践活动,揭示领悟其中隐含的财经知识,提高孩子的数学素养同时促进财经素养形成。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了解、积累和应用财经知识,提升自身的财经素养。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财经知识去解决问题,渗透简单的模型思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和财经的作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是有数学和财经分不开的[4]。
四、 结束语
小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5]。目前,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没有单独开设财经素养课程[6],学生对财经内容本身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不知道财经知识到底是什么样的。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想提高财经素养教育的效果,学校就需要基于财经素养与数学素养的相关理论,将数学知识和财经知识联系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得到具体的应用,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从而在数学的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自身的数学知识,并且通过当前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从而实现本身的学科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鼎. 国际大规模数学测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2] 张淋蜜. 基于《经济生活》教学的财经素养培养策略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陈杰. 五年制高职财经类专业数学教学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 许欣逸. 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6.
[5] 庄舒涵. 小学高年段理财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6] 张玉玲. 孩子需要“财商”教育[N]. 光明日报,2013-10-10(006).
作者简介
黄潘文,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中级职称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