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活力微课,还原课程本真 —— “生活与艺术”微课程初探
作 者:楼杭平
(萧山区楼塔镇中心小学,浙江 萧山 311200)
大
中
小
摘 要:为了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培育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一个学生愉快学习,以幸福成长,笔者开展了古镇小学儿童创意画微课程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积极探索美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本微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小学;微课程
一、课程缘起——巧觅时机定微课
(一)古板教学,束缚学生思维
我校地处萧山最南端,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匮乏,学生对绘画能力的表现,个个循规蹈矩。我曾在一年级试教了一节美术课《热带鱼》,当我仔细把每一个步骤示范完毕后,本以为孩子们可以用我教的技法去创造新的造型,但后来却发现大多数学生的作品跟我示范的一模一样。所谓的“规范”对后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盲目的抄袭和保守的思维倾向严重地束缚了孩子们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极大约束了他们与创造力的发展。
(二)活力微课,还原课程本真
正当我在为这些问题深思的时候,我校成为萧山区首批课改试点学校,每位老师申报并开设一门微课程。为还原儿童绘画童趣的真本色,在学校微课程建设之际,我特开设了“高段儿童创意画”微课程。
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我采取故事导入、出示范画、学生创作、展示评价等方式,试图实现每次课程的教学目标。但试行一段时间下来,发现来参加儿童创意画课程的孩子只是出于对美术的本能喜爱,实际水平层次呈多元化,很多达不到预设目标的孩子在活动中进入一种消极的状态,这对本课程的发展很不利。
(三)特色课改,探求学习幸福感
课程特色化建设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美术课程走向生本,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特色课程,以努力秉承让每一颗心灵充满阳光、让每一个生命绽放精彩的教学理念
因此,笔者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与地域特色进行了深度链接,开展了高段“生活中的艺术”微课程的实践研究,旨在通过研究,以理性的视角重构课程的价值意义,探索美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突出本微课程的趣味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课程实施 ——采撷生活展风采
(一)内容安排
为了促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童趣,高段儿童创意画微课程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优势,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贯连起整个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我校每周三下午第1、2节课为微课程,表一为本学期的课程安排:
表一:2016学年第一学期《儿童创意画微课程》实施安排表(见右侧)
(二)实施策略
1.锦上添花,装扮生活中的小物件
2011年版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学校美术教育不仅仅靠国家统编的教材,还应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本土的、生活化的美术资源进行挖掘,让独具特色的、生活化的美术走进校园。
表一:2016学年第一学期《儿童创意画微课程》实施安排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产生兴趣,既要有新颖有趣、充满感情因素的内容,又要有丰富有趣的图像世界和生动有趣的生活元素,还需要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段。这三方面,生活中的元素在美术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在高段美术微课程中,将美术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高段美术微课程教学中,笔者充分挖掘、整理、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将其作为一种美术教学资源,适时渗透,让生活中的元素为美术教学服务,开辟美术教改的新天地,使学生的素养及人格、个性等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环节和内容上,我首先让学生收集扇子,并了解扇子艺术的历史、种类、用途等等,课堂中通过实地考察,对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介绍、解析,学生对扇子的艺术文化以及制作工艺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学中,我还请学生上台扮演古代人物扇扇子时的动作、表情(如西施、孙悟空)等等,通过简单的扮演,让学生说说扮演的人物需要一把怎样的扇子,扇中画面的内容会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学生通过对扮演对象气质、性格的分析,一把活灵活现的创意扇子画仿佛就呈现在眼前。以此为契机,我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进行创作,学生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创作思路得以张扬,创作能力得以体现。如(图四、图五)
(图四) (图五)
2.变废为宝,巧用生活中的废弃物
社会的发展进步,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物资层出不穷,纷纷进入千家万户。精美的包装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各种废弃的包装材料开始堆积在家家户户本来就小的空间,如牛奶盒、易拉罐、纸箱子、泡沫、一次性纸杯……这些材料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材料,它们都富有各自独特的美感,如色彩、形状、图案、肌理、质地等。不同的材料有各自适宜再利用创作的价值,如包装纸图案设计精美、色彩亮丽,适于图案、色彩的组织;易拉罐是圆柱体,圆浑结实,薄薄的金属片易于剪制;泡沫塑料形状多变,易于联想;不同大小的纸箱子易于叠合……因此,巧用生活中这些“无”用的废物,成为我微课程里的新亮点。
3.惟妙惟肖,装扮生活中的“平凡人”
求异、好奇是儿童的重要心理特点。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和表现方法,都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如何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摸索的。
在高段美术微课程中,我安排了一节《夸张的脸》微课程,面对抽象的概念,单调的表现形式,学生倍感无味,无从下手。所以我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采集了一些素材:水果、卡纸、绳子等等,并采用游戏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将一些不同大小、形状的材料进行组合、叠加,依据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构想出一张造型夸张的脸。有的学生在香蕉上画出了人物的脸,弯弯的造型,刚好联想成人物的侧面形象,香蕉的蒂刚好代替胡子,此学生还在香蕉上插上了一根吸管,整节课下来,效果极佳,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呐喊欢呼。在游戏中学习,学生热情倍增,创作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第二课时,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类似写生的方法,画在了特殊的材料上。也有学生对夸张的脸通过组合、添加等方法进行了二次创作,使作品更加完整、形象、美观,实现作品从类似、形似到神似的转变。
三、课程评价——多样评价话成长
由于我校是首批课改试点学校,根据课程开发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虽然我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时间短,通过外校实地考察、经验借鉴以及结合自身实际,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评价体系。
四、课程效果——百花齐放共灿烂
儿童创意画课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已初步取得了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心义卖,快乐奉献
每个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每个学生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为了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热情,使每个孩子的作品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利用早操时间,在大队委员的组织下,开展了一场社团作品义卖活动。孩子们义卖来的作品,或成为大家喜爱的玩具,或成为互相赠送的礼品,或摆在屋子里成为点缀生活的装饰品,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对现实生活充满激动和自豪,对未来生活有了一份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遐想,从而使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对生活的感悟、对生活的热爱更丰富、更真切。
(二)积极参与,成果丰硕
在萧山区组织的各类比赛中,我校的比赛成绩也获得了喜人的大丰收。儿童创意画课程的楼羽煊同学在萧山区环保手抄报大赛中力压群芳,获得了萧山区一等奖。在萧山区“书乡之旅”现场手抄报比赛中,儿童创意画课程的楼怡君获得了萧山区二等奖。本人因受《变废为宝》课程的启发,利用家中孩子的废弃玩具,在美术教师现场创作比赛中,创作的作品《古代青铜器》获萧山区美术教师现场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五、课程反思——上下求索省吾身
这一年,我在儿童创意画微课程教学中坚持不懈地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美术互动实践活动中进行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在付出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中,儿童创意画微课程的教学也让我受益匪浅。
1.将丰富、立体的现实世界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去认识世界,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从孩子的视角来感悟童趣的魅力,生动有趣,没有抽象的道理和枯燥的说教。不仅降低了学生创作的难度,又不受想象力的限制,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开展教学提供了条件。
2.这种教学方法的创作比较自由,但又有所借鉴和依据,这里的创作绝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图片发挥想象来创作,避免作品空洞,华而不实。
3.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自己找图片做准备,自己选择图片,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作空间。
本文只是粗浅地将自己实践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和心得简单地加以梳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还会不断努力探索,挖掘出更多的可运用的“宝藏”,使我校儿童创意画教学开出更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英特网 宋桂花著
[3]《艺术教育论》 郭声健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4]《美术及其教育》 湖南美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