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我校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了解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开设的评价和意见,并访谈教学管理部门和授课教师,明确了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意义和原则,尝试提出构建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经济管理类 校级选修课程体系 构建
1.引言
校级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非本专业培养计划内的课程,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应用技能训练,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文献梳理和对国内众多高校教学状况的了解发现,目前高校开设的全校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具与方法类、艺术教育类、健康教育类、创新创业实践类六大类课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生产技术人员成为一线的技术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具有人际沟通、与人合作以及协调的能力,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技术人员了解经济知识,树立市场观念,善于运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问题,在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经济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突出。
2. 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调查
为了充分了解选课学生、教学管理层和任课教师我校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认识,课题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一是以我校市场营销全校选修课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从选课学生对我校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选课安排、教师安排、授课质量、课程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进行问卷调查,衡量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评价状况,具体衡量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段尺度设计,即“非常幸福”、“比较幸福”、“一般”、“较不幸福”、“很不幸福”五级,运用五级分别衡量调查对象的幸福程度,并对其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二对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进行访谈调查;三是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调查。
2.1 学生评价调查
基础数据通过纸质问卷,针对选修市场营销概论的两个课程班级的学生进行,共发放问卷322份,回收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为85.40%。
调查结果显示,选课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还是比较满意的,综合评价值达到了3.159。经过查阅我校本科生培养方案发现,我校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课程库里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范畴,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证券投资等等。经过深度访谈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知道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选修课虽然很多,但好多课程从来没有见开过,每学期只会开设其中一部分,这部分同学评价较低;而年级学生还不了解这种情况,对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设置比较满意。
学生对全校选修课的选课过程安排的评价较低,表明学生对学校教务部门选课过程的协调控制很不满意,评价只有2.739。经过访谈发现,学生认为开设的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门数较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先选的有,后选的学生就选不到了;另外一些从课程目录看到的感兴趣的选修课程却没有开设,学生为了完成学分任务,只好有什么选什么,实际选择权不大。
学生对教师的安排满意度评价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评价值为3.026。学生认为,应该让经管学院最好的老师开设选修课程,他从经管学院同学那里听到的一些名望非常高的老师都没有开过全校选修课,只能望而兴叹;另外也有同学认为开课老师开设的选修课和本身从事的教学科研方向不是很符合,对所讲授的领域不是很熟悉。
学生对授课质量的评价较低,仅有2.971,显示出学生对我校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不是很认可。学生认为,选修课不应该像给专业的同学上课那样,仍然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积累,上课时使用相同内容、相同课件,应该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和讲授;另有学生认为既然是扩充知识面的选修课,授课就应该灵活、风趣,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以实践和案例作为授课内容,这客观上也为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学生对课程管理和考核评价的满意度评价都不是很高,分别为3.128和3.241,但也达到了3分的及格线。目前我校全校选修课程的教学管理整体比较松,部分课程几乎全过程不考勤,缺课现象很严重,一些学生觉得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自由选择的意愿,一些学生认为太松;考核大都采用最后结课提交结课论文的形式进行,网络抄袭和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并且只有“通过”或“不通过”两级评价,有些同学喜欢这种形式,因为容易获得学分,有些同学觉得显失公平,去不去上课都一样,最后交个作业就可以通过。
2.2教学管理人员访谈
通过对校院两级的数位教学管理老师的访谈发现:首先全校教学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了全校选修课程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不但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有意补充,还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培养部分;其次,学校是一所工科为主的大学,学生对包括经济管理类课程在内的人文社科类、文学艺术类课程需求是非常广泛的;第三,面对学生的需求,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能够正常开设的经济管理类选修课程非常有限;第四,受访者认识到了全校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组织和考核过程中的差距,但同时也承认在现阶段还没有好的办法解决。
2.3对开课教师的访谈
通过对开设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教师的访谈发现:首先,开课并非像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上规定的,是出于本人 “积极申请”,而是年度考核教学工作量不够才开课;其次,承认授课时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同时也缺乏激励;第三,授课老师认为公选课的出勤率普遍较低,一部分同学并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完成修读学分的要求。
3.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3.1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的目的和意义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无论学生、教学管理者还是任课教师,都想能够制定严格的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体系,只有这样真正实现我校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懂经营管理,具有人际沟通、与人合作以及协调的能力,了解经济知识,拥有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理念,善于运用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问题,能够胜任成为一线的技术组织者和领导者。另外也能够保证我校培养的非经管类人才成长为精技术、懂经营、强管理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在适应市场竞争的同时开创美好的职业生涯。
3.2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的原则
(1)注意课程体系的稳定与层次性原则。公共选修课程其本质上是对专业课程培养的有益补充,在人才培养中往往处于从属地位,例如在我所在的理工科为主的大学,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作用和意义就非常明显,远大于财经类院校。在课程体系的构架过程中,不仅仅要明确课程目录,还要进行分类,便于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课程目录一旦确定,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开课要有一定的持续性。
(2)强调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原则。在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关注选修课程与学生本专业的有效交叉和融合,如开设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为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开设和为石化类专业的学生开设,应该有所侧重和不同,尽量能够针对性的开发和设计教学大纲和内容,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学以致用。
(3)坚持授课灵活性与监管的严格性并重。经济管理类相关知识具有发展更新快的特质,作为公共选修课向全校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更是要淡化其理论性,突出其实用性和实践性,知识的迅速更新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时不能对其授课内容做严格的一成不变的要求,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授课过程中要将质量管理和监控制度予以明确,不能上课不考勤、结束不考核。
3.2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构建
(1)构建科学的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课程体系,突出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学生所学本专业的融合。依托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经济管理类专业全校选修课教研室”,形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机构和师资力量保障,鼓励学生针对性的开发选修课授课内容,尤其是实践和案例开发。
(2)保证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保障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的顺利实施。目前我校经济管理类全校公选课的开课教师以讲师和助教为主,虽然有明确规定需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方可承担,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这个规定几乎没有得到执行。我们需要以强制规定、提高课时费津贴、评奖评优优先考虑等方式,激励高职称、尤其是教学名师,走进全校公共选修课的课堂。
(3)科学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在我校的教学实际中,学校一直非常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严格、实施扎实有效。但对于全校公共选修课,校院两级都监督不够,造成公共选修课程处于边缘状态。经济管理类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和监控应该首先从经济管理学院抓起,开课学院应该本着教育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务管理手段,监控选修课教学质量,使得经济管理类全校选修课在机构、课时、师资、经费及培训等一系列资源配置上形成有效的保证。
(4)完善公共选修课学习效果评估方式。要改变现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全校选修课采取的结课一次性考核、只划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级的教学效果评估方式,应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最终考核相结合,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将考勤、作业、讨论等引入考核。考核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丰富多样,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采用调查报告、读书心得、专题汇报、课题设计、专题策划等形式。公共选修课的考核也要严密组织,严格监考,杜绝舞弊行为。
[参考文献]
[1]于立军. 对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构建探讨[J].辽宁教育学学院学报,2011(1).
[1] 胡章,乔玉香. 我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