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教育学>>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浅谈幼儿教育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 者:罗银兰 (贵州省金沙县石场乡幼儿园 551808)

俗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幼儿正处于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老师、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是不够的。幼儿的兴趣与否,决定了幼儿学习的积极精神。“兴趣是第一老师”,兴趣是幼儿们不断探究他们所生存的这个“未知”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开展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兴趣可分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在实际活动当中,幼儿的直接兴趣和间兴趣是可相互转换的,有时甚至是互为一体的。因此,不管是为发现和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生成”的活动,还是培养激发幼儿间接兴趣“预设”的活动,都是受幼儿欢迎的,是幼儿当前需要的,有益于幼儿积累经验。能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活动。如何发现与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和激发幼儿的间接兴趣,就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让幼儿与环境互动
  根据小班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轻松活泼、诙谐有趣的故事情景,以此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黑白皮毛的动物”这一活动的目标是根据动物皮毛的颜色、花纹等显著特征给动物分类。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节:一群小动物去春游,要乘两辆汽车,小动物们会怎么分?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分?到了公园里,小动物们要分队做游戏,怎么分?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分?找地方休息也要分队,小动物可以怎么分?整个活动以故事情节贯穿,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直接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参与活动满足幼儿的直接兴趣
  1.做孩子的伙伴,倾听孩子的看法。在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倾听孩子们对某事的不同看法。从中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同时应随着孩子的这一兴趣引导孩子们进一步探索。有一次,过端午节,有一个孩子带了一个彩色的网兜,里面装着红蛋,于是几个孩子都围上去,讨论着“这网兜里的蛋是生的,还是熟的?为什么要吃红蛋呢?我妈妈都没有给我煮红蛋,我家的蛋不是红色的?”孩子们讨论着,此时教师正忙着组织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分区活动,结果大部分孩子被彩蛋迷住了,哪有什么兴趣去分区活动中玩。这时教师十分着急,就嚷嚷着说:“快点到别处去玩,别挤在一块了。”可没有几个孩子听见老师说的。如果这时能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倾听孩子们的谈话,很快会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点。从中引导许多有意义的探究课题。当孩子讨论蛋是生的还是熟的时,教师可用简单的小实验如旋转红蛋看蛋的转速与生蛋的转速有什么不同?教孩子比较鉴别,并启发孩子们说一说还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蛋的生熟呢?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主题。如“蛋是从哪来的?蛋有什么作用?鸡妈妈怎样孵小鸡?”等教育活动。
2.跟踪孩子的行为,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在活动中,教师可采用延伸幼儿兴趣而生成教育,在追踪幼儿行为时,教师对幼儿的一些不易理解的行为保持审慎的态度,注意对其先前和后继的行为进行追踪,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会意想不到把捕捉“生成”教育的契机。如课间活动时,老师发现有位孩子手里捧着“可恶的小虫子”回到活动室,正想批评之际,忽然发现许多孩子渴求的眼神,老师便问:“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孩子们说,“在草地里捉到的。”这时老师才明白在自由活动时,许多孩子跑到草地角落忙着研究的是小虫子,于是老师引导幼儿把有关的活动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生成昆虫的种类名称、生活习性、收集昆虫标本、昆虫图片资料等等活动。
三、在活动中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有人说,教师优美的语言是通往幼儿心灵的桥梁,是引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往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把幼儿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极易感染幼儿,引起幼儿的注意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活动,达到教者乐教、学者乐学的教学效果。以故事教学时为例,教师的故事语言夸张、生动,富有趣味,如用又粗又低沉的声音扮演大象伯伯,用恶狠狠的语气演绎大灰狼,用尖声尖气的声音表现狐狸等,这样自然就把幼儿带入了童话世界,之后的交流、教学也会进行得顺利且充满活力。相反,如果语言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定然会使幼儿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因此,我们只有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而又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激起幼儿学习、活动的兴趣。生动的教学语言还包含了幽默的语言、神秘的语言和表情语言。
四、紧密结合幼儿实际,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从幼儿的特点出发,选择教育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能理解你的教育活动,并能尽快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学习认字,就要把数字形象化,儿童化、游戏化,使幼儿很快能接受,富有游戏的语言和动作引起幼儿的注意力。从此引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幼儿年龄尚小,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时,一定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由于幼儿生理和心理不够成熟,处于生长期,理解事物的能力较差,因此,在确定幼儿学习的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幼儿认知范围内的、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东西。比如,你给幼儿讲故事,讲“小蝌蚪找妈妈”“猴子捞月亮”等,他就非常感兴趣,非常爱听,并能从故事中学到知识,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还会不时地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要你回答。如果你给他们讲“神舟6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等成人故事,他们会因听不懂而不感兴趣,如果采用讲“飞人的故事”来引导“神舟6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幼儿也会感兴趣。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2-3岁幼儿的思维较简单,喜欢听重复的故事,有些故事你一遍又一遍地讲,他也乐意一遍又一遍地听,甚至还会要求你重讲以前的故事。
总之,激发幼儿兴趣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教师应当把研究幼儿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中的必要研修部分,将其列入教育技能的一部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分析教材、把握教学重点,还要时刻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