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俗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 者:张玉红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大
中
小
摘 要:民俗文化,就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地区民间流行的风尚和习俗。“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民俗里”,语文教学中适当引入民俗文化教育,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拓宽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以教材涉及到的民俗文化知识为切入点,利用有趣、有益的民俗文化知识补充、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关键词:民俗文化;继承和弘扬;语文素养;凝聚力;创造力
民俗文化知识又称传统文化知识,一般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地说,就是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地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多方面开发课程资源。“一个人生下来,就生活在民俗里”,民俗文化作为最鲜活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将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实现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无痕渗透,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增强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
教师自身的民俗文化素质,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民俗文化意识,不断提升自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地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现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无痕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挖掘民俗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多出自名家名篇,“典故”“风俗”“俚语”等的运用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对小学生来说,名家名篇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他们最好的人文熏陶,不仅有利于积累文学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小学生阅历有限,传统文化的缺失使他们面对名家名篇会较为迷茫。“浅阅读”是对名家名篇的亵渎,字句剖析又会让学生对文本失去兴趣,也会破坏文本的整体美感。教学中,教师要对名家名篇深入解读,挖掘民俗知识背后的文化内涵,利用有趣、有益的民俗文化知识补充、丰富语文学习资源。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蕴含着民俗文化知识。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诗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九月九日”为什么又叫重阳节呢?学生讨论之后,教师适时释疑: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把“九”这个数字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九”相重,也就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称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因为这一天月和日都是“九”,所以又称“重九”。古人还认为,九月初九这一天两个阳数相重,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传承到现在,重阳节的习俗中又添加了尊老、敬老等内容。
(二)将民俗知识与体验活动相结合
语文教材中的民俗使文章充满乡土人情,但对于缺乏生活阅历的小学生,也容易造成阅读障碍。教学中,教师对文本涉及的民俗知识可以适当点拨,引领学生了解一些民间习俗,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如《北京的春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相讨论自己家乡过年时有哪些习俗,有哪些有趣的事,然后引入全国各地有关春节的传统民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舞狮子等,使他们对这一传统民俗有切实的感受。
(三)开展民俗知识交流分享会
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新课改更加注重学生要回归生活,更加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就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领学生在课外搜集关于民间节日的资料,包括节日来源、发展过程、特有风俗等,然后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交流分享会,让学生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园地,也经常出现有关天气的谚语、俗语、歌谣等,我们可以组织开展民俗知识交流分享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长辈请教,搜集和天气有关的谚语、俗语、歌谣等,开展民俗知识交流分享会。为了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谚语,有的学生把家里的存书翻了个遍,有的学生甚至拿出一本发黄的日历,因为他从上面找到了“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等民俗知识。学生在民俗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中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民俗文化蕴含的智慧。
(四)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
民俗文化的学习重在实践。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开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融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知识为语文学习服务。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涉及的民俗文化知识,充分发挥省市博物馆、文化馆等民俗文化聚集地的优势,引领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尽可能多地了解民俗文化知识,加强民俗文化熏陶,让学生在动中感知,在行中体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结合教材内容和当地实际,开展制作风筝比赛、捏泥人比赛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学习和体验中,在艺术中熏陶,在实践中感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语文素质。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民俗学、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内容。其中,民俗文化占据着重要位置。哲学家休姆说:“习俗是人生伟大的向导。”优秀的民俗文化对学生有非常好的教育功能,课堂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渠道,我们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与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静 宗霞 《将民俗文化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4)
[2]李彦瑾 《让民俗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灵》[J].教育革新,2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