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学术与政治:大学智库与政府的互动逻辑

学术与政治:大学智库与政府的互动逻辑

作 者:孙明哲 赵雪斯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网络虚拟社群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及政府治理机制研究  16KSB07

 
摘   要:大学智库的主体是知识人,不仅要追求实现学术价值,也要趋向于认同自己政治人的角色,这源于古语"学而优则仕"。在大学智库与政府的互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政府,承担着使用知识性、边缘化、文化性等微观权利指导大学智库的发展。政府与大学智库的互动中要以"趋向"和"规训"作为逻辑基础,不仅要借用传统文化中的规训理论,也要引用后现代的规训理论进行指导,要引领大学智库形成学术自由和社会现实问题共存的意识,构建出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大学智库;政治;传统文化;后现代规训理论
目前,大学作为知识力量的集聚地,是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知识人,作为大学智库的主体,不仅要做到职业本分追求学术价值,也要表现出对政治人的认同,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职业倾向。大学智库的建设前提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观念,应当遵循大学智库与政府互动时的逻辑性,更好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一、互动的前提:知识人认同政治人角色的文化传统
"智库"一词最早源于西方国家,但是在中国古代早就有知识人参与政治治理的历史。在古代,我们将"智库"称为"士""门客""师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志于朝堂,考科举是为了走上仕途,完成治国平天下的职业理想。这种"士志于道"的独特文化为现代大学智库与政府互动奠定了基础。
(一)"官师合一"与"士志于道"
"官师合一"是指西周时期的一种教育特点。西周时期的教育和学术是官办,国家指定官吏担任教师,学校既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学习军事和政治的场所。西周的教育特点对后来的"门客""士"的产生都有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了现代大学智库的产生与发展。
古时,人们将读书人称作"士"。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士"阶层逐渐兴起。西周时期"官师合一"的教育传统被打破,文化不再是西周贵族阶层的独有,渐渐出现了民间的私学,"士"就是民间知识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这一时期,中国最原始的大学智库出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由官府出资兴办,学生由稷下先生管理,融合了官学和私学,官府出资兴办稷下学宫是为搜集政治建议。稷下学宫逐渐兴盛起来,稷下先生不需担任官职,他们不需为自己发表的政治建议承担责任。这一时期的知识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到政治中来,但是知识人的政治职业倾向已经基本形成。
(二)科举兴废与知识人被边缘化
中国古代的各级官府基本都是通过选举知识人来任命官职。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科举制。早在先秦时期,知识人作为智囊团游走于各个王侯将相之间,为他们的宏图大略出谋划策,受到了较高的待遇。这一时期,知识人要想得到重用可以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自荐其二是引荐。知识人的文韬武略一旦受到君主的赏识,便会加官进爵,享受极高的待遇。随着历史不断演变,各朝各代选举知识人的制度也在演变创新,先秦时期的自荐、引荐逐渐变成了察举征辟制,后又演变成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都有的不足之处是选举人才的过程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多,标准不够严格,这才有了后来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在隋朝诞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这项选举人才的制度最大的优点就是减小阶级固化,以防贵族阶级独占权力。科举制度是一项规范性高、公平高效的选举制度,搭建起了社会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这项制度还未知识人走上仕途提供了最公平的途径,知识人不会因为自己出身中下层而失去参与政治的机会。清朝末期,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这项延续了1300年的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政教结合",知识人失去了成为政治人的途径。在之后的几十年间,没有新的玄关制度建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中描述的知识人的社会中心位置逐渐被淡化。知识人走上了被社会边缘化的过程,政治人与知识人分途而行。
中国古代读书人不仅腹有诗书,也会参政议政。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以道自任"的独特情怀。
二、互动的现实性:政府对大学智库的规训
智库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力量之一,各国对专业性、跨界型的智库需求十分强烈。大学智库在与政府互动时,由政府主导引领。在不同时期,政府规训大学智库的严格程度不同,时而严紧,时而松散,但是始终通过文化性、弥散化、边缘化等权力进行规训。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也是哲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后现代理论学家福柯通过系谱学方法研究了知识与权力的关联。他的研究结果显示,知识与权力之间是互相促进的,权力早就知识,知识也会推进权力。大学智库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知识与权利的关系,政府要想将大学智库为我所用,不能单方面地命令和占有,而是使用政治计谋来进行运作。在福柯看来,政府可以使用如层级监视、规范化检查等手段来对大学智库进行规训。
(一)层级监视
大学智库中,知识人进行科研的每一笔经费都来自于政府的教育经费拨款。现有的科研体制中,高校的科研工作变成了为政府服务的政治工具。福柯认为,完善的规训机制能够形成分层次、持续的监察秩序,实现有效的层级监视。中国大学的科研工作必须接受来自体制内的规训,因此政府的话语权严格制约了高校的学术创新。
我国大学中的学术创新等学术活动,受到很多外界宏观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不是仅仅在学术的象牙塔中进行,且外部因素在大学智库的学术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每年不同行政等级的政府都会发布科研申报通告,"课题指南"在申报通告中处于重要地位,其规范了学术活动的领域,引导大学智库在政府需要的范围内进行知识创新。政府的这种权利并非暴力强制性,而是"中心——边缘"性。政府处于中心地位,其权力会渗透到学术界的每一个角落,不符合政府权力的学术活动无法进入中心,会逐渐被边缘化。这正是体现了政府权力在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只是看似公平化、科学化的评审遮掩了政府的权力控制。
(二)规范化
福柯认为,规训者会构建一种内部价值秩序,以不同的行为、语言、物质对待表现不同的被规训者,从而达到构建惩罚机制的目的。目前,政府对大学智库的惩罚机制体现在对不同大学采纳的次数、科研成果奖励次数。政府通过给予各大学不同的物质、精神奖励,引导大学智库按照政府需求方向进行科研活动。
政府权力介入学术活动并非中国独有的特色,但是西方各国对大学智库的规训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介入程度较低。自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后,我国知识人在政治场合中被边缘化,知识人对政治的影响力较小。目前的大学智库,虽对政府的决策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不得不接受来自政府权力的监督与规训。
三、传统文化与后现代规训理论对大学智库的交叉影响
(一) 创设中间"旋转门"机制
科举制度废除后,知识人接触政治的通道断裂,但是知识人依旧包含政治情结。诸多知识人提议"科教兴国","学术救国",满腔抱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西方国家在大学智库与政府之间有一种机制——"旋转门"机制,供政府吸纳采取大学智库政策建议。在美国,每当政府换届,政府官员和大学智库学者的角色就会对换。这种机制有利于大学智库向政府输送人才,形成广泛的人际关系网。中国政府不妨借鉴美国的"旋转门"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创新出符合本土的方式,如给大学智库学者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的机会;政府也可以每年组织优秀政府员工去大学智库学习交流,形成政治、学术的友好互动氛围,产生双赢。对于政府来说,大学智库中储备了大量国家发展亟需的人才,这种"旋转门"机制能有利于政府跳出原有选拔政府官员的思维禁锢,扩展选拔人才的渠道。对于大学智库来说,知识人在政府中挂职能作为一种提高实践能力的方式,提升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二)学术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日益严苛的政府权力已经严格限制了大学智库的学术创新。大学智库如果想要摆脱政府权力的限制,必须在学术创新中体现内在逻辑,在外在束缚与内在逻辑中找到平衡点。
与一般学术组织不同,大学智库的独特性是其作为政府的智囊团而存在和发展。因此,大学智库除了纯学术的研究活动外,还要为政府解决环境、经济、政治等问题提供政策方法。大学智库要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提出实施性高的政策建议,进而真正被政府采纳。
(三)建构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当下大学智库的发展可以借鉴稷下学宫的评价体系,齐王通过稷下先生的谏言、著作、学术思想传播能力来评价稷下先生的学术作为。现代大学智库的评价体系,应当朝着价值判断与技术判断相融合发展。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影响周期较长,单纯地依靠量化指标来评价大学智库是不够周到的。政府应当从大学智库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人才培养能力等多方位的评价指标来评价大学智库。如果大学智库只作为政府的智囊团而存在,那么就会失去大学智库的原本价值。
四、结语
基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的理念和"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现代大学智库要在受政府规训的基础上,交互使用传统文化和后现代规训理论,借鉴国外"旋转门"机制,既重视学术自由的追求,也要为政府面临的难题献计献策,构建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特点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天助. 学术与政治:大学智库专家的角色定位[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2(03):128-132.
[2] 韩万渠. 区域规划政策过程中智库互动的生成逻辑[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0(5):68-75.
[3]文少保.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视角[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1):34-38.
[4]熊蒋海松. 学术与政治之间——新中国法理学独立品格的艰难形塑[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6-102.立勇, 宋伟. 双向嵌入:高校科技智库与政府关系的新视角[J]. 中国高校科技(10):51-53.
[5] 韩凯辉, 徐艳利. 高校教育智库参与政府教育决策:定位、困境及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02):52-56.
[6] 陈丽. 论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的三重逻辑[J]. 高教探索, 2016(3):5-5.
作者简介
孙明哲 (1965年9月) 性别:男;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科技哲学
赵雪斯(1982年7月),性别:女;职称:初级;研究方向:科技哲学,高校智库 。